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赖心理。这是大学生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对刚离开高中校门,又要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大学生来说,学习与生活由“他管”突然变为“自管”,过渡太快,以至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高校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的生活能力,那些在生活中依赖行为十分严重的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不适应感。其行为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事务很不适应,常丢三落四;与他人交往困难,很敏感,人际关系紧张,感到孤单、无助,情绪紧张、压抑、焦虑;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不会采取相应的办法予以解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封闭心理。目前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的是学  相似文献   

2.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由于初跨入大学校门,脱离了早已熟悉的中学学习环境,大学新生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学习适应问题。学习不适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心理和效果。因此,搞好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教育,是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阶段,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及学习认知等非智力因素开始取代智力因素而成为决定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方面。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方向,并决定着他们将来是否成才的问题。(一)学…  相似文献   

3.
水风 《廉政瞭望》2006,(12):4-5
所谓“行政依赖倾向”。即人们对行政权力、行政机构、行政公务人员及行政行为的过度的和非分的依赖感。以殛与之相应的对自身独立的自我意志、自我组织和自我活动能力等的严重缺乏和极度不自信。“行政依赖倾向”是当前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人的独立思考和工作创新的能力。与中央提出的创新型社会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4.
“躺平”现象在部分高校和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和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文章分析“躺平”现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机理,指出实践无力和挫折恐惧是滋生学生“躺”的心理诱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是“平”的物质条件,多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下的思考匮乏,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是“躺平”的心理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实践度,用现实可见的能力增长消除学生内心的无力感,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振作精神,走出“躺平”的心理误区。  相似文献   

5.
高璐 《世纪桥》2009,(23):96-97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思想认识、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都将接受新的考验。新生辅导员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就需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工作重心应该是新生的适应与发展问题。选拔班委、深入学生、关注特殊群体、举行主题班会是这一时期工作的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新生的学生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转变。  相似文献   

6.
冯雪 《世纪桥》2011,(17):126-127
大一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着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学习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和谐和恋乡情结严重等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分别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引导新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五个方面阐述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空虚是当代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根源,空虚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呈蔓延趋势。空虚化的成因主要是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信仰、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缺失,以及对网络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疏于自我管理、生活无意义、认知模糊、缺乏激情、意志消沉等方面。遏制和克服空虚化方法是要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环境,最终使大学生具有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学习生活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由单纯学习变为一方面学习一方面经商谋求获利改革的大潮激超了大学生对生活的追求。他们开始不满足安贫守穷、清心寡欲的生活习惯,力图摆脱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新的生活。过去,一些同学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作为求学的戒律,而今却希望  相似文献   

9.
空虚是当代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根源,空虚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呈蔓延趋势.空虚化的成因主要是大学生对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不适应,信仰、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缺失,以及对网络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疏于自我管理、生活无意义、认知模糊、缺乏激情、意志消沉等方面.遏制和克服空虚化方法是要发挥专业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环境,最终使大学生具有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0.
一、大学生的自抑行为及其危害所谓自抑行为,是指那些因心理发展不成熟或心理主要诸要素发展不协调、不能正确对待个人成长的不顺利境遇或不能顺利地适应各种变化着的环境而引起的消沉、逃避、自我否定的行为。大学生是家庭的娇子,社会的宠儿,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又生活在较之社会宽松和谐的大学校园里,因而他们一般都被人们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单纯智慧的乐神。其实不然,熟悉大学生活、了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在校大学生,心理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尚未定型,他们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交友和适应社会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原有个性的缺陷,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挫折,加之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竞争的压力加大,各种价值观的激烈冲突等,都不可避免的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形成一种理想信念,明确所作所为的原因和价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存储道德、心理和价值观“资本”,使之成为解放和升华人性的途径。为此,宜昌市三峡高中自2002年开始,运用心理自我调控机制,引导行为自律,着力于品德内化,逐步形成了以“思想自律、管理自治、学习自觉、生活自理”为目标的“四自”自我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走进了学生心灵,收到了显著实效。  相似文献   

13.
闫玉  赫坚 《新长征》2006,(1):40-40,63
大学生活指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生活、交往、职业等“交互性”问题,由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知晓心理咨询技术,熟悉大学生活的学生工作者、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所谓“行政依赖倾向”,即人们对行政权力、行政机构、行政公务人员及行政行为的过度的和非分的依赖感,以及与之相应的对自身独立的自我意志、自我组织和自我活动能力等的严重缺乏和极度不自信。“行政依赖倾向”是当前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人的独立思考和工作创新的能力,与中央提出的创新型社会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5.
正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一线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应着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防范化解"疫后综合征"。思想认识要到位。疫情发生后,由于学生长期隔居在家,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困扰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如害怕、恐慌、焦虑及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复学后,加之学生青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群体比起其他社会群体来说,更有其特殊性。首先,大学生都是来自各地,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从学习到生活,密切接触的一群。其次,就是学生的年龄正是处在心里学上称之的“家庭断奶期”。他们不象中学生那样与家庭接触密切、依赖家庭。在心里上有一种“我独立了”的强烈意识,带着“我自己闯世界”的想法,参入了大学生这个新的群体。第三,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使他们在群体内部交流内容上层次较高,即除了日常的话题外,往往涉及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生、政治主张等,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把“不唯书、不  相似文献   

17.
顾永振 《山西青年》2023,(2):178-180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根据属地疫情防控政策可能在封校隔离、减少聚集、减少快递外卖等防疫措施下展开。这种防疫管理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生理变化、思维和行为变化这四种。针对这些变化,高校需要及时健全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学生个人层面需要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从而切实提高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大学生应对心理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背景、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婚姻矛盾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家庭因素。在分析和研究诸多因素作用的基础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出建议和对策,从创建学生原生家庭档案、促进家庭和学校双向合力教育、帮助大学生创建自我抗逆系统着手,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系统的优化和完善,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建基础屏障。  相似文献   

19.
赵娜娜 《山西青年》2023,(1):196-198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逐渐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对在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极大困扰,也会对高校辅导员造成了困扰。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学生耐心引导和真诚关爱,并不断学习新知识,积极探索新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本文根据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心理辅导、生活关爱、家校合力等方法,对抑郁症学生进行帮扶,为后续的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高璐 《世纪桥》2009,(21):96-97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的思想认识、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都将接受新的考验。新生辅导员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就需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工作重心应该是新生的适应与发展问题。选拔班委、深入学生、关注特殊群体、举行主题班会是这一时期工作的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新生的学生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