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1年Fodor等[1] 提出DNA芯片的概念后 ,近年来以DNA为代表的生物芯片 (biochip)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 ,已有多种不同功用的生物芯片问世 ,这将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的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2 ] ,特别是在遗传病、肿瘤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中取得重大突破。1 生物芯片简介生物芯片技术是将生物分子 (寡聚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多肽、抗原、抗体等 )固定于硅片、玻璃片、塑料片、凝胶和尼龙膜等固相介质上形成的生物分子点阵 ,在待分析样品中的…  相似文献   

2.
198 9年Curtiss和Cardineau最早将链球菌的突变株表面蛋白抗原 (surfaceproteinantigenA ,SpaA)基因转入植物进行试验研究 ,并以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1] 。 1992年Mason等[2 ] 首先提出了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用疫苗的新思路。随后美国有几个研究小组和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基因工程玉米和基因工程的其他植物来制造人的单克隆抗体 ,希望这种称为“魔弹”的单抗能治疗癌症、阻挡传染病传播、用作避孕 ,甚至防止蛀牙[3] 。近几年 ,植物作为生物外源蛋白的天然生物反应器 (naturalbioreac tor)生产可食性疫苗和植物抗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  相似文献   

3.
文明史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文明史理论的正式形成,当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出版为标志[1].但是一些学者,如吴于廑、冯玮[2]等指出,在斯宾格勒发表<西方的没落>的50年前,俄国学者丹尼列夫斯基就已经提出了比较文明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去冬今春 ,非典型肺炎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在 3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 ,导致数千人感染 ,数百人死亡。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对其病因、疫源、传播规律、防治措施等不甚了解 ,从而引起广大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 0 0 3年 3月 17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 ,WHO )建立起由 10个国家的 13个实验室组成的协作研究和监测网络[1] 。至 3月 2 2日 ,香港大学首先宣布分离出了引起SARS的 1种未知冠状病毒[2 ] ;4月 12日 ,加拿大BC肿瘤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中心 (BCCancerAgency’sGe…  相似文献   

5.
PCR是 1985年兴起的一项基因体外扩增技术。十多年来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1990年Williams等[1] 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揭示基因组多态性的方法 ,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虽然RAPD技术诞生的时间短 ,但由于它具有快速灵敏、程序简便等优点 ,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被广泛应用。1 RAPD技术的原理及分子机制1.1 RAPD技术的原理RAPD技术是建立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它利用一系列 (通常数百个 )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单链 (一般为 10碱基聚合体 )为引物 ,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5 0年代 ,Nelson[1] 首次发现红细胞具有免疫黏附功能 ,黏附的复合物更易被白细胞吞噬。6 0年代有关研究证实 ,人类红细胞所具有的免疫黏附功能是通过补体C3b受体实现的。 70年代在人红细胞上分离纯化了Ⅰ型补体C3受体 (CR1) ,其总数的 95 %以上都在红细胞膜上。Siegel等[2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 (RCIS)的新概念 ,随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发展迅速。现已证实 ,红细胞具有黏附、杀伤抗原 ,清除免疫复合物 ,参与机体免疫调控的作用 ,而且其自身存在完整的自我调控系统 ,是完整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根据已发表的1型鸭肝炎病毒(DHV-1)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DHV-1 E53株和HP-1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段扩增并测序.BLAST分析确定为DHV-1型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F151313和EF151312.E53株与已发表的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99.4%;HP-1株与已发表的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9.6%.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E53株与北京BJ株进化关系最近;HP-1株与R85952株进化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为利用布鲁氏菌强毒株马耳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16M和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9-941全基因组序列,构建布鲁氏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并将其应用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从基因库下载马耳他布鲁氏菌16M和流产布鲁氏菌9-941中的3 218个基因设计引物,经过条件优化和重新设计引物等方法进行大规模PCR扩增,成功扩增3 212条基因。产物纯化后点制醛基修饰玻片,每个基因2个点,加上阳性和阴性对照,芯片上合计6 912个探针。囊括了布鲁氏菌3 212条基因和阳性、阴性对照点。采用Cy3/Cy5双色荧光杂交技术,分别以马耳他布鲁氏菌16M和流产布鲁氏菌9-941作为参照和待测样本进行荧光双色杂交分析,成功建立了布鲁氏菌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方法。若干质控杂交结果表明,建立的全基因组DNA芯片杂交结果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证明成功建立了基于全基因组DNA芯片的布鲁氏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9.
[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Raul Prebisch:《CapitalismoPeriferico:Crisis y Transforma-cion》本书根据墨西哥经济文化基金会1981年版译出。作者劳尔·普雷维什是当代拉美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并已汇编成两卷本《普雷维什在拉美经委会的著作》。70年代后,他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写成了代表作《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新疆地区分离的1株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1型毒株为研究对象,参照GenBank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基因组全序列,根据保守序列设计6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该毒株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9-T载体,转化受体菌JM109,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为了解该毒株的遗传变异及基因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开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测序结果表明,该病毒全基因序列核苷酸为12 302nt(GenBank登录号:JN704144),该病毒基因组具有一个11 694nt开放阅读框编码的多聚蛋白,5′-UTR长382nt,3′-UTR长224nt,BVDV1-3156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为BVDV1b亚型。Blast比对分析显示,该毒株与VEDEVAC株的相似性最高,为90.9%。该毒株与BVDV1型其他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