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自古以来”并无不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域外殖民势力东来并构建殖民体系,不仅终止了中国疆域的“自然凝聚”过程,而且已经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蚕食鲸吞。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邻国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才得以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定义或概念几乎仍为所有学科研究中最为基础却难于精当无遗且难达共识的领域。但学科定义仍通常是系统研究范式中必须讨论的首要问题,并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与立足点。从20世纪初起,几乎所有的中国国际法论著中,都已明确对国际法定义有或广或狭的涉及。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对国际法的定义可谓已初成形态,也为后继的国际法研究提供支撑、奠定基调。  相似文献   

3.
电话的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整个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电话的变迁。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住在信息闭塞的边远山村。我在外  相似文献   

4.
任何历史书写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需求的反映,“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也是如此。受到“天下观”和“疆域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疆域沿革史”。民国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政区沿革”的研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王朝疆域为描述对象的“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其目的在于唤起民族自豪感以及救亡图存。1949年之后,曾存在多种“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差异在于涉及的“历史上中国疆域”的范围。最终谭其骧提出的方案占据了主导,因为其满足了对内强化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抵制各种对我国领土无理要求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何为中国"这一话题,在历史上有三个时代成为焦点,分别是北宋、20世纪上半叶以及当下。不过,这三个时代虽然都关注"何为中国"这一话题,但聚焦点却稍有差异。北宋关注汉族中国文化的正统性;20世纪上半叶关注国家、族群与疆域的统一性;当下则关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内外与认同。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国家、疆域和族群,应当承认历史中国的内与外不断变化。现代中国国家、族群与疆域的形成,应当看成是一个曲折、复杂和漫长的历史过程。说明这一点,不仅可以回应中国历史学界、中国政治领域和国际学术界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醒我们,从传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转型中,中国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一个兼有有限国家形态和天下帝国历史的现代中国,面对棘手的内、外问题如何处理?这既需要史学家寻找问题来源,更需要政治家具有理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时代及其变迁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变化发展,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适应时代主题转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曾皓 《求索》2013,(7):199-201
由于领土边界争端涉及诸多因素,单纯适用国际法难以妥善处理此类争端。因此,国际司法机构往往会依据国际法中的衡平原则对依法初步划定的边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为我国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边界争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先证明中国所提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具有合法性,再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对该线进行衡平调整,以妥善合理地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边界争端。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个将使人卖淫为目的而贩卖人口作为国际法问题予以规定的国际公约,缔结于1949年的《禁止贩卖人口及取缔意图营利使人卖淫公约》(以下简称《1949年公约》)本着消除国际人口贩卖和性剥削的良好目的,较之20世纪早期四个公约适用范围更宽,效力和适用性都大大增强,对打击跨国贩卖人口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公约自身的缺陷和一些外部因素的问题,使得它难以真正发挥出本该具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亚红 《今日中国论坛》2012,(12):118-120,122
中共自从诞生伊始,便面临如何处理与国内其他政党的关系这一客观问题。由于各种因素,20世纪20年代中共党际关系思想和实践发生了明显的变迁。本文拟考察这一变迁的内容、过程与原因,为今后更好的处理党际关系提供借鉴。同时,中共党际关系实践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面向,对其考察有助于深化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自主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后,国与国之间有了明确的边界,一国境内邻近边界的区域被称为该国的"边疆"。这一概念于近代传入我国。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其不得不经历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学、人类学及社会学学者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考察时段,初步论述了相关学科的学者实现"边疆"概念中国化的努力与成绩。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是一篇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尽管《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了170多年,但其蕴含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自《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后,对中国革命和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新时代,它将继续影响中国共产党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哲学思潮,兴盛于20世纪早期,其思想特征是把知识看成工具,通过考察概念的实际效果来阐明概念的意义,同时也通过观念的效用来确定观念的真理性。20世纪初,实用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随着杜威访华,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20世纪50~70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多次受到批判,遭到全盘否定。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实用主义的引介和评论逐渐回归学术本身,对实用主义著作的翻译和研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潮流是现代化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与筛选,在观念文化层面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想性格,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逐渐为青年所摒弃,一些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观念应运而生。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国门的打开也纷纷传入中国,对青年的传统观念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一些新的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在中国兴起。本文仅就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近10年以来,对我国青年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种国内外思潮作一简单述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4.
俄国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这三位文论家在中国的命运富有戏剧性。他们的文学思想传入中国之后,曾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被很多人所追从,但也曾遭受批判。其历史脉络是在五四时期被传入中国,20世纪30、40年代得到推崇,新中国成立初的17年时期在中国的地位得到强化,但文革时却被批倒,文革后其地位被恢复,但20世纪末期,中国学界研介别、车、杜的热情又趋于沉寂。别、车、杜在中国20世纪境遇起伏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对中国文论的贡献却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15.
正张文勋先生是全国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和文艺美学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元老,亲眼目睹与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大的学术事件和理论思想的变迁,尤其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界的诸多人物事件、学术思想的盛况与沧桑。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构建等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论,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讨论尤为深入与热烈,然而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与解决方法。对此,先生在其理论著述中都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民报》作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从创刊之日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前后共发表过30余篇译介社会主义的文章,主要承担起了社会主义思想早期传入中国的引介工作。虽然《民报》的译介并未让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但无疑推动了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的历史进程。探析《民报》译介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基本内容、历史作用与局限,有助于廓清社会主义思想早期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研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案例素材和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巨大变迁所引起的精神巨变,也对随后一个世纪的中国命运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它对今天的社会转型仍然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五四运动复杂斑驳的精神价值谱系,在近现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五四运动无疑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它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个世纪且将持续,它的传统—爱国、民主、科学—至今仍不失为当代主题。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九三学社先贤深受五四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9.
疆域作为国家占据或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是国家形成和国家活动的基础,并反过来支撑着国家的发展。然而,国家的疆域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国家的疆域也会因为各种无法回避的因素的作用而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样的疆域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置,便会对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迟滞国家的发展,甚至把一个国家拖垮。因此,国家拥有或获得了疆域以后,必须运用国家力量并广泛动员资源来对疆域进行治理。疆域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中国,疆域治理是中国的崛起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疆域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因其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不仅承接着近代中国的开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辉煌与沧桑巨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南京解放前夕,是中国政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1949年南京的解放具有标志性意义。一1947年5月20日,京、沪、苏、杭学生首先在南京举行大游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