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细,甚至栓塞,引起心肌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疾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临床上以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和呼吸不畅为其主要症状,久之可导致心肌的梗塞和坏死,出现危象或发生猝死。在中医典籍中对上述症状的描述是很多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说:“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难经·六十难》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临床常表现为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等一系列症状.多发于40岁以后,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位次已由20世纪50年代第4位上升到80年代的第1位.因此,积极防治冠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病当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的范畴,早在<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有"心病,先心痛"之谓,<金匮要略>有"阳微阴弦,心痛发也"之病机,<医林改错>有血府逐瘀汤治疗心痛等记载.  相似文献   

3.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4.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5.
四时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中亦有相关论述。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脉象随四时而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浮、冬沉”;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脉象也会随之产生“太过、不及、病、死”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中气的强弱,即“太过、不及”脉,以及脉中胃气的盛衰,即“病、死”脉,并结合当下季节的五行属性,可以诊察人体疾病的深浅、治疗的难易以及预后。四时脉作为人体与天地联系的重要诊察窗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7.
谈保护犯罪现场的重要意义李波阳目前,我国刑事案件出现的新情况,一方面是刑事案件发案率的逐渐上升,另一方面是破案率徘徊不前。有些案件甚至呈现久侦不破的僵局。这种情况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仔细研究这些“死案”、“僵案”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发...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在给300余名“一把手”讲授辅导课时,用网络用语告诫学员们说:“no zuo nodie!(不作死就不会死)”。他还说,有“六千万”送给大家。此“六千万”绝非彼六千万。它不是钱,而是六句短小精练的忠告。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相似文献   

10.
更名启事     
根据教育部[教发函(2010)5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10)144号]文件规定,原“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湖南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1.
膨胀病护理体会王怀铭(金寨县人民医院237300)膨胀病属中医重症之一,本病病程长,治疗较为棘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该病护理对提高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该病护理体会浅述一二。1纠偏释误,注重心理护理临床观察到,不少病人由于受"膨胀病为不...  相似文献   

12.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守法义务”并非基于“形式正义”,而是基于平等公民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前提对于守法义务的成立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对“恶法亦法”命题的误解和对主体视角的忽视所造成的“问题误置”,国内主流法理学界误解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理论内涵,进而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3.
道家生命哲学是道家诸子(主要是老聃、庄周等等)关于生死以及生命来源、发展、本质以及生命境界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由生死观入手,进而多方面展开来论述生命哲学的;与儒家的“重生恶死”倾向不同,老庄遵循“道”的运行,将生死作为自然运行的两个相互转化的阶段。在这共同的思想倾向之下,老子提出了人的“得道而生”和“随道而死”;而庄子则从“养生”入手,并在“好生”的基础上突出论证了“生死齐一”,二者最终将生命的过程解释为自然大道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真心痛”、“胸痹”、“厥心痛”范畴。病位在心,但与肝(胆)的生理病理关系甚切。笔者经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认为从肝(胆)论治往往收效良好。现总结如下八法,聊共同道研讨。 一、疏肝理气,畅通心脉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心脉不畅证。症见:胸胁闷病,心悸,气短,性情急躁,舌质稍紫或隐现瘀点,脉弦细。心电图正常,或ST段改变,T波轻微倒置。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相似文献   

15.
钱国宏 《人事天地》2010,(25):32-32
《大清稗史》中记载着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日“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阄”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为难刘墉。  相似文献   

16.
7月21日至22日,第四次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会议在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以下简称“社院”)召开,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多杰热旦和青海省社院常务副院长武伟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分别介绍了青海省情和统战工作的基本情况,介绍了青海省社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对大家莅临青海参加会议表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7.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的病机与用药探析鄢顺琴,罗家发,凤渝蓉(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胃脘痛;病机;用药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病机较为复杂,有寒热、虚实、气血之分。因此,探讨胃脘痛的病机对临床处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就此探析如下。1寒居...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初的“躲猫猫”开始,“喝开水死”、“摔跤死”、“做梦死”……接连发生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从查明公布的几起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个别地方的少数执法人员,的确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放纵牢头狱霸等行为。频频发生的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受损,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之音。因此,给在押人员以人道的待遇,彻底终结非正常死亡现象,切实维护涉案人合法权益,既是对公民生命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法治尊严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诱导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RIII)是临床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小肠、结肠以及直肠等。目前关于RIII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由基的过度产生、炎症途径的激活、肠干细胞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有关。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热之毒”“燥邪”,RIII感邪而发,初期病机多以“邪伤脉络”“脾胃湿热”“津液耗伤”为主,中晚期多以“正气虚损”“气血亏虚”为主。对RIII的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可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RIII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