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疠气学说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理论,在温病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疠气学说形成后,却未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故认真学习及发扬疠气学说的唯物创新精神,重视其发展迟滞的原因,真正形成一个有别于六淫学说(包括温邪在内)的温病病因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医“水毒”概念的不同诠释伴随医学实践与认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等医籍记载了“水毒”表示水中虫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概念;宋代以来,水毒内伤用于阐释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感染水中虫毒以外之毒而致病也为医家所关注;日本江户时代,崇尚张仲景学说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基于“万病一毒”的病因观,提出以“水毒”诠释《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方证、药证,其门人弟子及折衷派医家又进一步扩大了“水毒”的诠释范畴;晚清民国时期以来,中日医学交流使“水毒”用于诠释张仲景医籍相关诊疗机制逐渐为中国医家所接受;中西汇通语境下,外感水毒与多种传染性疾病、内伤水毒与泌尿系统疾病等产生了密切联系。诠释学效果历史与视域融合的理念有助于理解、解释“水毒”概念之演变,并在医学实践智慧指导下更好地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中,推动“水毒”概念的传承与创新诠释。  相似文献   

3.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慢性湿疹患者的易感体质类型是特禀体质、湿热体质,慢性湿疹的病机要点为血分湿热毒瘀,有湿毒、热毒偏重之别,有瘀热、血热之异。在治疗上运用辨体治本、辨病治标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分期论治,即进展期以辨病治标为主,治以清透湿热、解毒散瘀之法,并辨别湿毒与热毒、瘀热与血热之偏重;静止期以调体治本为主。从特禀和(或)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慢性湿疹时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7.
六淫在中医病因学与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六淫的概念,有称之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有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有指出“是气候变化侵犯人体的不正之气”。对此,笔者认为,不仅承认六淫是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而且需明了这是不正常的六气变化,同时还要进一步确定这是致人发生疾病的不正常的六种气候的变化。这样才使之更为明确、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趣”有多种含义,诗论、词论、曲论、小说理论都涉及“趣”,并由此引发了“兴趣”、“灵趣”、“理趣”、“情趣”等概念。文中试对“趣”含义的演变作一梳理辨析。  相似文献   

9.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士雄(1808-1866),字孟英,晚改字梦隐,清*钱塘人。一生中多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常有发古人未发之见,为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温热经纬》(1852年)和《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 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首次刊行是在1839年,时名《霍乱论》。本文所据本为上海卫生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一书中,王氏着重探讨了历代医学文献对霍乱病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所谓霍乱,是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病因“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在论述了霍乱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之后,王氏还在该书中特列“守险”一节,专论预防霍乱病的具体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王氏已经意识到预防对于杜绝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性,从中可以反映出王氏预防医学思想。本文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民间法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法”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开始较多使用但尚未严格界定的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新概念。本文考察了民间法的“法”在西方法学理论中的含义,分析了民间法的“民间”在中国语境中的范围,进而归纳出民间法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名医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号石山,安徽省祁门县人。《伤寒选录》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现仅有一套残本藏于日本,国内据此版本影印出版行世。该书有八卷,卷一主要是采集“诸先贤所论于仲景有发明者”“以广识见”。卷二至卷六部分,为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就六经病证“摘取诸症条中一症,另立条款,为之发明”。卷七为六经病脉汇集,“使人知脉同症异而治亦各有不同”。卷八介绍伤寒方药,分为“药方加减例”“伤寒药性主制要略”和“制方用药之法”三部分。汪机所加评按主要表现在“释疑解惑”“矫枉纠偏”和“解题发挥”三方面。该书对后人学习和研究伤寒病、温病等均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论法学中的“理性”含义北岳一、“理性”的研究意义和范围“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经典性概念。“理性”也是西方法学的经典性概念。“理性”概念以及这一概念的运用,对于以西方为先导的近现代人类法律文明制度的形成、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自从西...  相似文献   

17.
彭胜权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家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名老中医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从事肝病研究30余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独具匠心,疗效甚佳,兹将导师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1 肾虚邪伏是病机本质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治法是疏肝健脾等,虽然临床也有益肾清毒治疗,但对其病机认识不够深入,影响遣方用药。彭教授以伏气温病理论为指导,对慢性肝炎病机提出新的认识。HBV侵入人体有一定的潜伏期,其何时发病往往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这一认识与传统中医伏气温病相吻合,根据清代温病大家柳宝诒的肾虚邪伏学说,即邪盛侵入人体,是因为正气虚,其本质是肾虚,邪气乘虚侵入人体,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者,即为伏气或伏邪。乙型肝炎病毒伏于人体,何时发病,往往与人体正气盛衰,或时气的引发有关。即当人体正气充盈,机体清除病毒能力强时,不发病;若时气或疲劳等因素导致正气不足,邪气相对旺盛时,则发病。   慢性乙型肝炎伏气性质是什么?据其有一定的传染性来看,应属于中医的“疫毒”范畴,而其临床表现,多见脘腹胀满、胁痛、口中粘腻、尿黄等症状,且具有胶着缠绵难解的特点,故其疫毒多为湿热之毒。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本质是肾虚,湿热之邪乘虚伏于机体,其发病取决于正气盛衰与邪正交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19.
古典药籍在介绍单味中药气味时,或标阴有毒,或标明无毒。有毒,又分小毒和大毒,是对相于无毒而言的 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其药理作用很强,投之得当,能收到以毒攻毒,毒祛病除的良好效果;一是它对机体有—定的毒性作用,告诫医者切勿草率从事。笔者在临床运用下述有毒中药略具心得,兹简陈于众。 一.攻毒散结 缠绵不愈的疖病,久治鲜效的结核,系热毒引起者,可酌加苦寒或咸寒的土鳖虫、水蛭、壁虎、蜣螂、露蜂房之属;由寒凝所致者,每稍佐辛温或辛平的蜈蚣、全蝎之品。  相似文献   

20.
对法律责任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责任是法学理论中与司法实践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在我国的法学基础理论中,对这一概念的阐释远未尽如人意: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混同;责任依据与功利预测等视;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行──这些常使人感到迷惑。为澄清概念,笔者试图以本文对法律责任作如下理解。一法律责任的含义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责任”一语同“义务”一语很难区别。日常用语中的“我有责任做……”同“我有义务做……”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我应当(必须、受命)做……”的意思。但在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领域.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有相当严格的区别。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