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动则不衰,静则凝神,动静平衡,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精髓。华佗在动静养生思想的影响下,创编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养生功法——五禽戏。华佗五禽戏以“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为主要养生理念,即通过运动调形以疏经通络、积精旺血,从而外强四肢百骸,内滋五脏六腑;通过调心,达到静心凝神、专心怡神和清心守神的效果。动静结合,形神兼养,从而达到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道家生命哲学是道家诸子(主要是老聃、庄周等等)关于生死以及生命来源、发展、本质以及生命境界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由生死观入手,进而多方面展开来论述生命哲学的;与儒家的“重生恶死”倾向不同,老庄遵循“道”的运行,将生死作为自然运行的两个相互转化的阶段。在这共同的思想倾向之下,老子提出了人的“得道而生”和“随道而死”;而庄子则从“养生”入手,并在“好生”的基础上突出论证了“生死齐一”,二者最终将生命的过程解释为自然大道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辩证法思想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具体运用。反映老子和他的后继者们思想的著作《老子》,通篇充满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其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现象、养生、军事等方面,尤其体现在国家治理方面。它对秦以后的中国社会长期产生着重要影响,及至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无为而无不为”是辩证统一关系,“无为”是条件,“无不为”是结果。前一个“为”,是指不该不当的错误之为,后一个“为”,是指应该应当的、合情合理的正确之为。也就是说,必须先做到“无为”,才能后得到“无不为”;必须“无为而治”,才能治理好国…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家孙一奎为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其倡导命门动气说,重视元气;受道家思想影响,重视养生,主张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受师祖汪机影响,重视脾肾,固本培元,先后天并重。孙一奎的养生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养生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养生思想构成后世道教炼养术的重要源头."缘督以为经"影响了道教致虚守静的炼养原则和周天炼养理论,<庄子>具有哲学意蕴的"守一"被道教实证化为具体的养生手段,<庄子>"唯神是守"的养神思想影响了道教"养神"、"炼神"原则的形成和存思术的产生,"吹呴呼吸"、"熊经鸟申"的养形思想则构成后世道教导引术的先导.  相似文献   

6.
《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差别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黄帝四经》、《老子》、《庄子》从多个视角进行比较,论证了这三本被誉为先秦道家经典的著作之间的思想差别。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道家内部各派在整体上的思想差异,对学术史上有关该问题的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作了求证工作,提出了自己或赞同、或反对、或质疑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唐代李世民大力提倡道教,《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到了唐玄宗时代,《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老庄”成了道教的必读经文。《老子》原著不过五千言,《庄子》一书也不过三十三篇,它们是一字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包揽三玄三要的妙义,从中能体会到许多艺术的法则。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老庄”,历代的中国山水画也充分体现了“老庄”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问世 ,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大的文化考古发现之一 ,其重要意义在于 ,它使我们接近了中华文化之源 ,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了这一古老文化源头的原始风貌。而其中的《老子》古抄本则为人们在道家文化方面的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实证性的根据。据已发表的竹简《老子》古抄本的释文和笔者本人对某些文字的考释 ,可以发现这一抄本异于王弼本和帛书本之处甚多 ,其主要思想特色 ,是昭示了老子与孔子学说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以及提出了“天道圆圆”的本体论 ,“大少之 (至 )多 ,易必多难”的辩证法 ,“有将混成”的宇宙发生论 ,“教不教”的教育观和“错 ( )为上 ,弗美也”的军事观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道”、“自然”与“无为”是其中三大核心概念。本文旨在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三者及其相互联系:“道”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是自然无为的先设条件;“自然”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无为”得以产生出来的基础;而“无为”是一种治国原则,是自然主义政治理念的治道体现。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 ,既是一种政治理想 ,也可理解为一种领导思想和领导艺术。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文章据此对现代领导实践中如何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领导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皖北地区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家辈出,如老子、管子、刘安、华佗、曹操、嵇康、刘伶,养生文献也同样丰富,如《管子》《老子》《淮南子》。除此之外,皖北地区出土资料《万物》和《行气》也记载部分养生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第一期,以汉晋之际为界,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对话,也是中国文化本土思想的成熟。其中,道家的生命智慧十分深刻。老子的思考,是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反省开始的。与孔子相比,老子采取的不是救赎方案的正面建构,而是对孔子救赎方案的解构。也就是说,同样是对于信仰建构的深刻思考,老子不是以"立"为主,而是以"破"为主。庄子则一方面仍旧立足于老子,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宗。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从老子的本源论转向了本体论。由此,区别于老子的以宇宙论(宇宙本源论)作为自己的形上体系,庄子另辟蹊径,开启了借对经验认知的不断检讨来实现自己内在的精神生命自由的"以快吾志"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5.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小就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本人则是最崇拜《道德经》中老子的道德思想,并信奉中国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他的创作中。黑塞的作品尽管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可以说是其小说创作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6.
杨骏认为督脉失司、阳气不足、肌肉失养、筋脉拘急是痉挛性斜颈发病的主因。治疗上以通督养阳为原则,分重镇安神、养阳柔筋,通督调轴、抑制痉挛,健侧调平,调和气血3个阶段进行治疗。杨骏重视“形神并调”,先“守神”后“守形”,“守神”与“守形”并举,标本同治,在“形神一体”思想观基础上总结出“五调”法治疗痉挛性斜颈,分别是调神、调骨、调肌、调筋、调体,调神、调体是治本,调骨、调肌、调筋是治标,标本兼治,并加中药以期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念有着相似之点。道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流派 ,其思想今天看来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反观西方哲学 ,能看到现代西方思潮与道家哲学所提倡的“直观”、“无”“绝仁弃义”等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笔者总结了道家思想和西方思潮的相似之点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的"无为"管理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辩证法思想在管理理论中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哲学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何进入海德格尔,近来有“海德格尔与天道”“道家与海德格尔”等文面世,这些文章内容有很多商榷的地方;海德格尔确实了解老子及禅宗思想,但有人据次此却大做文章,殊不知,已谬之千里矣;老子的道生万物之道,与西方的理念、实体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典型的存在者,是海德格尔所拒斥的对象;“道”与“存在”不在一个层次上。海德格尔立足于此在之人,路径近似于儒家;其思维模式颇有东方传统的模糊性、整体性、直觉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为学方法接近佛家的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如海德格尔推崇现象学的“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歌德语)。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的形成,与道家思想联系密切。尤其是它从探索人的生命本原出发,把老庄的精气观、整体观、变易平衡观等哲学方面以及养生观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医道理论实践中,建构了极富道家色彩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