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的国际体育外交发展历程,分析、评价了新中国对外体育交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外交战略的作用和贡献。中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在国家外交实践中有其特殊地位,对拓展中国全方位、多层次总体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国际战略思想是一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外交大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新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外交战略思想的提出与创新,特别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创造性地提出国际战略思想,对当时和此后的外交工作进行全局指导。对新中国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在理论基础、时代特征、国际形势和国家实力等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出新中国外交中的国际战略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特点。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国内治理模式和执政理念的变草,意味着中国外交哲学从国家中心主义到关切公民个体权益的战略转变。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家利益结构的调整、世界潮流的转向是以人为本外交思想提出的重要背景;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利益、依靠人的力量是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政府在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政策实践,不仅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外交决策过程的现代化。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和国内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我们需要更加坚持并完善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4,(4):25-40
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进行有效的相互转化,以实现国家利益。国家营销理论对国家战略的规划定位、体系设计与实施手段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其对战略实施阶段的多元营销手段,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国家营销视野下的外交战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国家战略定位和道路选择、外交战略体系设计、外交战略实施。中国外交首先要在国际体系层面找准国家定位,在国内层面找准政策定位,在外交路线上做出明确选择。中国逐渐将经济外交列为核心外交政策,辅之以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等政策手段,围绕"实力与权力之间的有效转化"这一核心议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进行外交布局。中国在价值塑造、市场细分、促销渠道等外交战略实施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时代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体系观作为外交思想的核心论点,三观紧密相连、相互啮合。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外交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时代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体系观三个方面的演进历程分析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外交思想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平衡,以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平衡,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体系。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中国梦、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实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同的外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与其他外交工作一样,“夫人外交”构成了整体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交过程中,夫人随访能够更好地传递女性作为使者的温和、友善的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外交的国际定位,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所处地位或位置的基本看法和评估。历史、国内、国际、个人等层次都是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定位的形成与嬗变的关键影响因素。将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纳入对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定位衍变的诠释中,并以此将整个1949年后的中国外交历史贯穿起来,可以总结出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定位的变化特点是:历史上的大国情结与现实物质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始终存在;由结盟外交转向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由体系外革命性国家转向体系内现状性国家;强意识形态转向弱意识形态;理想化、传统化转向务实化、国家化。  相似文献   

8.
对于全球性的大国而言,外交不单只是外交,有的时候其实就是内政,反之亦然.外交能力指的是大国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综合调整和动员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物质权力与规范网络等资源,达到国内进步与国际体系稳定相互促进所必备的统合能力.本文按照国家-市场-社会的逻辑,从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权力与规范以及国内与国际统筹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外交能力建设中所要面对的一些议题.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4,(4):1-24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日益深度参与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经济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本文首先对经济外交的定义和类别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中国实施经济外交的国内制度结构及其最新演进。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经济外交发展的历史演变,指出中国经济外交大体上经历了接触性经济外交、融入性经济外交、参与性经济外交和领导性经济外交四个阶段。最后,本文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外交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外交也迎来巨大的机遇,其积极有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0.
多边外交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形式。二战之后多边外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球性问题凸显、全球治理的需要、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是多边外交兴起的重要原因。但多边外交的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要充分利用多边外交的场合,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赵可金 《外交评论》2006,7(6):69-77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对现代国家制度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作为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外交制度的转型在所难免。通过考察全球化特别是全球公民社会发展对现代外交制度的影响,可以把握现代外交制度转型的方向。本文在考察外交制度的概念、现代外交制度的形态以及全球化对现代外交制度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新民主外交将是现代外交制度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文化外交具有间接性、渗透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配合我国整体外交,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以及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国际法中,外交保护制度已演变为人权保护的重要工具.国际法委员会拟定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扩大了外交保护的范围,放宽了外交保护的条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发展.国际法的人本化构成了这种转变的宏观背景,关于“瓦特尔拟制”的讨论及该领域的国家实践则直接推动了外交保护人本化的最终实现.外交保护制度的这一转变与国际人权法、国家责任制度形成互动,并对中国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外交保护制度的人本化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及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孙祥华 《外交评论》2010,27(2):101-111
中国外交领导力是新中国外交不断开拓新局面的重要推动因素。在中国外交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当中,外交理念的变革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因素,领导机制是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对人才智力、物质资源和公众力量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国外交的领导力。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变化和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还需要在理念创新、机制优化和组织动员等方面不断加强,从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领导力。  相似文献   

15.
陈路平 《工会论坛》2014,(3):129-131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是对传统外交方式的一大补充,它在传统外交方式式微的情况下明确指出了软权力的重要作用,而公共外交的开展恰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软权力论是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公共外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开展公共外交,是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增信释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中国应更加重视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等措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青年外交是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青年现象,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外交是国际政治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青年外交日渐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由双边走向多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苏浩 《外交评论》2003,(4):15-2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新思路:外交工作应保障“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此,中国外交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通过吸取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精华丰富中国外交内涵,并将中国外交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丁孝文 《外交评论》2004,3(4):67-71
大局意识是中国外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的前提条件。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和在外交工作中,坚决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切实维护中国的政治稳定;努力发展与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的关系,促进中国的经济稳定;妥善处理敏感涉外事件,避免引发国内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与国际社会特别是邻国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跨国犯罪,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创造了政治条件和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彻底断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两个中间地带”“一条线”等外交思想为新中国在艰难处境中赢得了战略机遇,使国民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但是,新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战略从“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转型,韬光养晦成为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战略方针,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调整到国内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安全倡议等重要外交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方面交出了完美答卷,用中国之智解决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所未能解决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高飞 《外交评论》2005,(3):105-112
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文从几种国外流行的公共外交概念入手,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兴起原因及其作用,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机构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建议。公共外交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矛盾竞争复杂化等新特点,体现了当代政治的发展、外交制度的完善和外交方式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公共外交工作对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