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利用逐渐由地表向空中和地下拓展,空间权应运而生,其实质是对一定空间上所设定的各种空间权利类型的抽象概括,其体系包括空间所有权和空间利用权,这些昭示出空间权法律关系的复杂性。新出台的《物权法》中,空间权制度仍然没有得到详细的界定,这更使我们要对这一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分析空间权与传统土地权利之间的关系,欲确立空间权独立的法律地位。笔者提出了采取基本法与单行法并举的立法模式,以期完备的空间权制度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论空间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世界各国对土地的利用从地表向地下和地上空间延伸.空间权制度得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空间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我国《物权法》第136条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立体空间上分别设立,这是我国关于空间权的突破性规定.  相似文献   

3.
空间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利,随着对土地立体开发的繁荣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相关或专门的立法,然而,我国对空间权的研究和立法较为滞后。文章主要从目前国内外空间权的立法概况、空间权体系构成、空间权的客体、性质等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于现行法对于出让土地使用权规定了较短的期限,客观上会造成其与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的恒久性之间的冲突。而国家所有权优位等理念使得我国现行立法以“无偿收归”国有的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这很不利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本文从传统“越界建筑权”及“主权利与从权利”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建立“法定续约权制度”以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5.
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本质上属于不动产用益物权,其设立、变动与抵押必须经过登记,并通过公示以表彰权利存在的状态,维护交易的安全。科学合理的登记规则是土地立体利用至关重要的前提。本文分析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登记现状,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空间权的登记规范及借鉴意义,并对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如何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以解决土地分层利用制度实施中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土地权利制度发展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权利设置在土地法律制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块土地,虽然其物质实体只有一个,但其上的权利可以有多种,且多种权利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权利群。从我国土地权利配置的现状来看,土地权利的重心在于静态土地权利和平面土地权利的规范,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动态土地权利和立体土地权利配置的重要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权利制度的发展动向应当是科学配置土地发展权和地下空间权。  相似文献   

7.
我国关于地下空间权制度的立法对其立法模式、地下空间权的设立与流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与规划等内容均有涉及,但总体规定比较零散,对实践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国外地下空间权制度先进立法例及学说的借鉴,构造科学、系统的地下空间权制度立法模式,对完善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反思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①在阶级社会里,土地关系一直是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土地立法活动,建立土地所有权制度,以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一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本模式是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这种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形成的。这种变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户外空间资源的法律性质与户外广告设置中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私有建筑物户外空间不断被地方政府以特许使用的方式进行有偿出让,而支撑地方政府这一做法的法理依据是户外空间的公共资源属性。但依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属于特许利用的空间应仅是指那些在私有空间之外政府基于其对土地、公共建筑物的所有权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私人土地使用权范围内的空间资源不属于公共资源的范围。基于此,当事人利用建筑物设置户外广告的权利立法应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利用私有建筑物和私有空间设置户外广告的权利,这是一种私法上的权利;二是利用公共建筑物和(或)公共空间设置户外广告的权利,这是一种公法上的特许权。作为规定特许权的地方立法,其立法权应仅限于公共空间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宅基地价值显著提高。“两权分离”制度已不能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三权分置”应运而生。农村宅基地指农民占有和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权利,在此之前,国家对农村家政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其中三项权利是: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可以使宅基地在交易市场交易流转,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和建立“资格权”,在法律制度上有缺陷,农民对宅基地处分权有质疑,法律体制仍需完善,立法制度也有待加强。使宅基地“资格权”具体优化,这对于优化“三权分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控制论视角之下,权利冲突实质是对归属不明确的行为可能性空间支配权的争夺.经过以法院为中心的控制系统的调节,权利冲突可以在法制大系统中为权利的演化和生长提供空间.立法不协调或不明确所导致的权利冲突可以促进权利界分的演化;而权利空间再发现导致的权利冲突则使权利空间的实质增加或新权利的产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经济学视野看,农地使用权具有突出的产权和物权属性,以效率、效益等范畴来分析农地使用权制度实为法学界“份内之事”。我国目前的农地使用权制度缺乏对效率的关注,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应以效率为核心来建构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体现了传统民法以归属为中心的理念,而学者对此却颇多争议.通过对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性质的分析,选择了三种主要的法律变革的思路及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法律经济学的思路分析我国应有的模式选择,以求对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法律变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无为而治”的思想如果经过适当的吸收和转换,完全可以作为现代行政管理和行政立法的精神营养。而现代治理中与“无为”精神相通的就是“有限政府”的理念。行政立法的“无为”精神要求行政立法不能越权立法,不能限制基本人权,对非基本人权的限制也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程度适当,不能立自利之法、不公之法、无效益之法和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之法。在行政立法中实现“无为”精神要求正确处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要求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民主化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中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是我国法制建设和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有一些相应的具体规定,但是与当前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要在侦查讯问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除了侦查人员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权意识以外,对现行刑事诉讼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写入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政治制度、强制措施等七个方面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个人人权包括生命权,平等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我国的人权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新《刑事诉讼法》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精神得到贯彻和落实;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达成共识;我国司法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学界热烈讨论的配偶证人拒证权问题上,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在十分热闹的学术争论下所掩盖的将问题简单化,将论证粗放化的倾向,而这将不利于证据立法的完备。证据立法不应满足于仅仅对相关制度和理念做粗放式的勾勒,而应尽可能地予以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以防止证据立法成为"宣言"和"口号"式。  相似文献   

18.
虽然我国现行法近乎禁止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但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却一直"生生不息"。这种现行制度与现实生活相对割裂的矛盾如何消解也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难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既具有必要性,亦具备可行性。同时,所有权平等原则要求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自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的合理路径;现行立法所采的原则禁止、个别允许的立法态度亦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预留了流转空间;全国各地多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也在逐步为流转松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