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地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面对新冠疫情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与考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发表讲话,强调要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打造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风险灾害挑战日益加大,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风险灾害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气候适应型城市实质上是韧性城市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实现了安全理念从“有”到“无”的逻辑转变:即从传统的关注风险如何应对转变为如何创造安全;从以往应急管理思维下如何应对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单一或复合灾害,转变为关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如何保障生命线正常运转或在灾害冲击下科学有效应对并迅速恢复。气候适应型城市需要搭建智能应灾技术体系和智慧应灾社会体系,通过响应、检测、学习和预测去主动实现气候适应,培育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潜能。  相似文献   

4.
城市不仅要应对自然风险,而且要应对社会风险。随着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体系的日益复杂化,调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减缓风险冲击与扰动的意义愈发重大,韧性城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对风险社会新范式。韧性城市的目标是培育城市功能韧性、社区韧性与社会韧性,以确保城市灾害期的基本正常生活秩序以及重灾后迅速恢复至灾前水平的能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和智慧社会体系,全方位提升城市的韧性,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正十八大以来,我国灾害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理念不断完善与成熟,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设韧性城市"纳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同时,赋予了"韧性城市"以中华文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在灾害治理过程中,除了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外,还要在领悟"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全面导入"韧性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防抗救"的能力,更能够提高社会灾害治理的总效率,更好地树立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城市韧性主要是指城市在面对冲击时具有抗压、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合格的韧性城市应该能够通过系统组成部分的优化、协调、再组织等吸收和适应灾害,从而使损失最小化,快速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韧性城市通常具备良好的城市治理能力,而电子治理使得治理在现代社会具备了更好的发展动力、实施基础和法治秩序,展示出重塑社会的强大功能与巨大潜力。电子治理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将其作为电子治理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二是强调政府等公共部门与企业、社会的互动,更加注重政府活动和政策决策的民主性;三是电子治理的主要对象为社会公共事务,也就是关系到多个社会主体的事务。提升城市电子治理水平,可从多渠道及时公开信息、健全电子治理法律法规、建立互动性强的电子治理平台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7.
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危及城市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建设发展与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抗御治安灾害事故,政府是第一责任者;城市建设中应合理安全规划设计,倡导安全文化;注重城市公共安全基本建设,提高应对治安灾害事故的能力;加强对城市治安灾害事故的科学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面对灾害的冲击,不同的城乡有不同的境遇:有些地方一蹶不振,有些地方却可以承受冲击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活秩序。这都取决于城乡面对灾害时的韧性程度。"韧性"是物体在遭受扰动后维持自身系统并迅速复原的能力。韧性城乡,就是要求我们居住的城市和乡村在遭遇自然灾害冲击时能够抵御灾害、吸收损失  相似文献   

9.
金磊 《中国减灾》2006,(7):14-15
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更应从灾难中树立灾害预警意识,最大限度地应对城市“新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重大危险源分布的合理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城市安全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合理性,目的是能够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南京市的重大灾害,提供可行的建设性方案,使经济损失和社会心理创伤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力地推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狄娜 《小康》2023,(30):68-70
<正>眼下,提升供水、能源、交通、物流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水平,强化极端情景下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打造一个安全、韧性、宜居的家园,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包容、可持续并惠及所有人,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暴雨、强风、高温等带来洪涝、干旱等一系列灾害,对城市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比如2021年的郑州特大暴雨曾对电力系统、通信基站等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聚居区域,一旦发生灾害,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引发社会恐慌,使城市陷入危机.城市同时又是财富高度密集的区域,同样的灾害发生在城市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城市灾害后的恢复重建,更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面临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加强城市的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域和风险治理的薄弱环节。日趋多发的社会风险和日渐凸显的脆弱性特征构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情景,加强韧性建设已成为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风险视角,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来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情况,发现其面临着基层治理主体松散、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缓慢以及社区修复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健全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增强社区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全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促进其风险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这场冰雪灾害,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城市运行的脆弱性,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的脆弱性。为此,我们需要从城市运行的视角考察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梳理总结风险治理视角下城市公共物品韧性功能演变历程,剖析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城市公共物品韧性功能属性,并从城市公共物品韧性功能供给的需求系统、运作系统、支撑系统和目标系统四大系统构建分析框架,探索公共物品韧性功能供给的内在机制和综合影响。从理念嵌入、能力型塑、手段多元、管理协同、平台融合、制度保障六个层面提出城市公共物品韧性功能供给的推展路径:以韧性思维嵌入供给链;以风险干预规避能力为目标提升韧性绩效;以立体格局打造软硬复合矩阵;以主体关系整合为中心重构运作模式;以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主体无缝对接;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在全球蔓延的SARS灾害为例,研究了这场突发危机事件对中国及北京城市安全所产生的威胁.特别从城市现代化规划设计、综合应急管理等方面,分析了SARS给城市安全管理留下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发展集中反映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但同时又集中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表现为生态问题,仅从单方面去审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是不行的.从旅游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当代旅游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以期旅游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灾加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骞 《中国减灾》2002,(3):42-42
每当暴雨降至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时,总有一些人、车泡在没膝深水中的场面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令人担忧. 有专家分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挤占了原有的蓄涝池塘和排涝水渠.加之硬化地面大幅度扩展,草地、运动场地的垫高,使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城市洪水伴随着城市发展向我们逼近,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9.
薛宏伟  杜永吉  王婧 《群众》2021,(4):23-24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不可能彻底远离风险,但可通过增强韧性,让其拥有更强的能力来应对风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反映了城市发展向内涵提升、品质提高转变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江苏十分重视城市的安全发展建设,城市韧...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此亟需转换传统的被动应急处置思维,重塑和优化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将韧性治理作为研究视角,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内涵,搭建“风险治理—适应、应急管理—恢复、危机治理—学习”的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逻辑框架,提出以韧性理念塑造风险应急文化、以多元主体协同保障应急恢复、以数字技术创新推进应急学习等治理新路径,期待与韧性治理相融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全发展型城市在我国各地全面建设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