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大多数遗赠扶养协议纠纷的判例来看,受扶养人的利益得到更多保护,其原因在于继承法侧重保护被继承人.但是,遗赠扶养协议之"协议性"也给合同法的适用提供可能,适用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同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调和法律之间的冲突进而解决实践中的纠纷,需要以遗赠扶养协议的制度价值和社会需求为基础,明确遗赠扶养协议的合同属性,公平分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2.
所谓遗赠扶养协议 ,是指受扶养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 ,由扶养人承担受扶养人的生养死葬义务 ,受扶养人将自己的财产于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的协议。从其涵义 ,可以看出 :遗赠扶养协议是特定的主体之间确立遗赠与扶养民事权利与义务的民事合同 ,基于这种合同建立起的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 ,并由法律认可于我国继承制度中的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 ,它不仅作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 ,而且对于养老扶残 ,减轻国家与社会负担 ,稳定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  相似文献   

3.
《民法典》第1123条规定了遗赠扶养协议相对于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与遗赠的优先效力,但对其正当性基础却未尽阐明。借由整体类推的法律漏洞填补,归纳预告登记中不动产买受人、商品房消费者的法律地位等规则所内含的一般性法律规范,演绎至遗赠扶养协议优先效力的类似情势中,可厘定该优先效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立法者对特定债权人予以特殊保护,赋予特定债权一定的物权效力,以保障该债权依约实现;具体保障路径在于扶养人对遗赠财产的处分保护,即扶养人可以阻却遗赠财产在未经扶养人同意情况下的处分效力。鉴于遗赠扶养协议的双段法权构造,当遗赠扶养协议所约定的遗赠财产特定化时,扶养人自协议生效时起即可主张处分保护;遗赠财产未特定化时,扶养人仅能在继承开始后对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主张处分保护。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规定了遗产继承的三种合法形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把遗赠扶养协议作为一种单独的继承形式在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不能不说是《继承法》的一个成功。因为仅规定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作为合法的继承形式,不容易收到遗赠扶养协议可以促成的效果:即鼓励公民或集体与一些孤寡老人订立协议,负责这些人的生养死葬,享有受遗赠的权利。这不仅能使那些孤寡老人得到妥善照顾,安度晚年,而且也倡导了公民之间的扶助互爱风尚。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案情 甲生前无儿女,只身一人。1995年1月14日,甲与其侄乙签订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协议规定,自即日起乙对甲尽扶养义务,包括承担甲的全部生活费、医疗费和丧葬费;甲去世后,其位于某市济宁路的私房一间归乙所有。该遗赠扶养协议经某市第一公证处公证。1995年1月26日,甲去世,其后事由其外甥女婿丙主持操办,甲生前医疗费及死后的殡葬费等均由丙垫付、甲的骨灰被寄存在某市殡仪馆,殡仪馆出具的寄存证载明“寄存人”是“乙”,寄存期三年,即自1995年1月26日至1998年1月26日。乙于1998年1月…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法律的内容角度分析 ,以下法律具有与其他国家立法不同的独特规定 :1、土地税制 ;2、征地补偿制度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计划生育制度 ;5、遗赠扶养协议 ;6、居民委员会制度 ;7、人民币制度 ;8、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9、商品房预售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有关公民财产继承的专门法规。财产继承是公民死亡后,按照法定程序,把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债权与债务和其他财产权利,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公民遗产转移有五种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及收归国家或集体组织所有。其中,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构成了我国现行的基本的财产继承制度。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及遗产份额的分配等,都由法律直接作出规定。它只有在没有遗嘱继承和遗赠,又  相似文献   

8.
在被保险人死亡情形下分配保险金时,如果有受益人,保险金归其受领;如果没有受益人,保险金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上的特别财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并结合被保险人的意愿,在其继承人、遗赠人或遗赠扶养协议人之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9.
法定非依法律行为可以引起物权消极变动的效力,但出于交易安全考虑,事后进行备案宣示登记是必要的,整体结构安排要和积极变动的登记程序相协调。我国物权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规定对因非依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应该进行登记,考虑对类似强制执行、遗赠扶养协议的受遗赠等特殊情况,在立法上作出一些例外规定。同时,对基于非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程序应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继承法都确立了遗赠制度,对遗赠人和受遗赠人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相对而言,我国台湾地区遗赠主体制度内容较为全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和世界有关国家的立法经验,扩大遗赠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范围、建立遗赠义务人制度、增设转遗赠、替补遗赠和后位遗赠制度等,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大陆地区的《继承法》.  相似文献   

11.
离婚制度不仅应当保障离婚自由,还应当最大限度的减少离婚带给当事人的不利影响。因此,离婚扶养制度能够为离婚中的弱势一方提供法律救济,平衡各方利益,对离婚救济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立法关于离婚扶养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本文针对这些立法上的缺陷,要不断完善扶养期限、标准;完善救助性扶养;增加补偿性扶养的规定,对我国离婚扶养制度的理论创建和相关立法提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离婚后的扶养制度在我国以《婚姻法》第42条为核心,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有关规定为补充,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但是,对于扶养之要件、扶养的变更、救助性扶养的客体、补偿性扶养等规定不甚详细。因此,研究并完善离婚后的扶养制度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离婚后的扶养制度在我国以《婚姻法》第42条为核心,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为补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其仍有不足之处。我国应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关于离婚扶养制度的规定,对我国离婚抚养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婚姻法关于离婚扶养给付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疏漏,离婚扶养立法的请求权基础不明确,以夫妻分别财产制限定家务劳动补偿与现实脱节,经济帮助制度适用条件过于苛刻.离婚扶养给付本质为夫妻扶养义务的延续,其请求权基础为配偶权的延伸保护.通过借鉴外国立法体例,认为我国婚姻法应建立以救助性扶养、补偿性扶养为基础,兼顾居住权的离婚扶养给付制度,并具体从它的要件、考虑因素以及限制予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一、案情及观点争议(一)案情简介赵某与钱某于1975年结婚,婚后生育两个儿子赵甲、赵乙。赵甲于2006年5月结婚,赵乙于2007年1月结婚,赵某、钱某的父母早已去世。钱某于1997年去世后,赵某一直未再婚。2006年9月赵某也因病去世,其名下有坐落于某小区楼房一套,该房产是赵某于2000年10月购买商品房所得,生前赵某并未立遗嘱对该房产进行处分,也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赵某的法定继承人赵甲、赵乙来公证机构要求继承赵某的遗产并对遗产进行分割。  相似文献   

16.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从法规层面对公益性征收与商业性拆迁进行了区分,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也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设计。但实践中,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争议纠纷解决机制仍面临诸多困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采取"分步走"的战略逐步解决问题,为实现新条例的制度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扶养制度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扶养行为对扶养义务人是一种必要的恶,对社会整体利益则是一种善;扶养行为是一种自我牺牲行为,这种行为的原动力既有同情心,又有报恩心;扶养行为符合基本权利完全平等原则,体现了社会公正价值;扶养行为善待无力自存者、爱无力自存者、把无力自存者当人看,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8.
离婚后扶养制度的性质探析与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婚后扶养制度是各国离婚立法中的一项常见制度,如果从权利救济的角度对该项制度的性质加以分析,可以认为离婚后扶养的提供实际上构成了对离婚配偶中弱势一方生存权或发展权的救济。基于这一认识并以对我国现有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改进为基础也就可以对我国离婚后扶养制度的建构展开更为具体化的探讨,并从立法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非诉讼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调解制度在缓解司法机关的司法压力、均衡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从经济方面激励调解员的积极性、在法院附设调解、进一步加强司法对调解协议的确认来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制度是社会转型期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通过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剖析人民调解制度,可以看出社会转型削弱了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人民调解法》建立了调解协议由人民法院确认的制度,改变了人民调解制度权威性差的弊病,使其在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