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内”的释评系统中,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个“故物”,没有得到新的阐述与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法治思想这个“洋货”成为重新解读“故物”的利器。但梁启超与萧公权同样用“洋货”观照“故物”,却得出了法家“法治”思想之“真”与“伪”的不同结论。用“洋货”观照“故物”,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术路向,但也应克服其 “强为比附”的结习。  相似文献   

2.
胡仁智 《现代法学》2006,28(4):181-186
孔子思想是第一次文化轴心时代人类思想的伟大创造,儒家社会理想的本原是“和谐”。孔子纳“仁”入“礼”,希望通过体现以民为本的社会正义观的“礼法”体系去整合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孔子的利、义观中,个人之“利”与个人之“义”并不相互冲突。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法律的利益调控功能与正义价值的和谐统一,与和谐社会的法治理念有契合性。孔子思想中所体现的“利”与“义”的和谐统一观,对今天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魏梅  杨金秀 《法制与社会》2013,(35):157-158
“越闹越有”的上访方式让各级政府头疼,法治化解非正常访容易陷入目的合理性、程序正当性和实体正义三者相互纠缠中。本文试从法理角度探索在审查逮捕环节中的涉检上访问题,以此构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涉检信访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法治漫谈     
“法治”(Ruleof Law)是什么?古今中外,概莫一是。中文“法治”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之外辩。梁启超在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分别用“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概括儒、法两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文明迎来了新一轮的飞跃。区块链产业尚方兴未艾,“元宇宙”概念已悄然而至。随着国内外各互联网领头企业的争相入局,“元宇宙”不仅为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新的方向。鉴于此,“元宇宙”成为了我国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研究成果中,存在研究视角片面与研究方法陈旧的问题,与“元宇宙”本身的未来话语体系无法对接。这就需要首先从历史深层全景与当前历史殊相的视角出发,把握“元宇宙”与法的整体关系,尤其与法治的整体关系。那么,当前应从“元宇宙”的法治基础、法治挑战与法治模式三个层面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元宇宙”时代的未来法治场景。  相似文献   

6.
法治转型是围绕社会转型进行的,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相应,法治转型则是由贵族法治转为帝制法治。贵族法治的特质是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也就是西周以降的礼治。“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这种转型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为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型,先秦法家提出了“法治”理论。这种“法治”,与传统的礼治相对立,其特征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重心是治吏治官。这是秦汉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法治主要是这种观念制度化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用“儒家思想法律化”来概括帝制中国的法治特征较“法律儒家化”为妥。  相似文献   

7.
德法相济(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是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区别于传统“德治”思想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治国新方略的精髓。全面体认“以德治国”思想,加快提升政法队伍的道德素质,必须坚持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研究完善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同时,不禁会想到借鉴传统的中国法治文化.而对于古代中国是否存在法治思想这一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作为古代法治思想的代表,法家的“法治”思想毫无疑问的成为此次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系统地概括出法治及法家的“法治”思想的涵义,阐述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方泉 《法学》2023,(11):73-87
基于历时性和共时性考察可见,近代以来,在独特的政治背景和法律背景下,澳门刑法经历了从“适用刑法”到“制定刑法”的历史转变。以本地立法权为依托,以《澳门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澳门刑法完成了形式上的中文化和本地化。然而,面对社会形态的急速变化,澳门刑法立法中出现的问题和迷思使得以持续本地化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化要求相当迫切。为此,立法者应破除“原有法律保留”的迷思,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法治进程为历史坐标和整体蓝图,以“一国两制”作为澳门的核心本土法治资源,不断推动特区刑法的现代化,使澳门刑法承担起在政治上和法治上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0.
邹鹏  章洁 《政法学刊》2023,(1):5-13
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表达为“十一个坚持”。从话语角度认识“十一个坚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话语体系的“十一个坚持”可以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三个维度具有同向同行的承接关系和目标导向的向心关系。“十一个坚持”的话语优势表现在:发挥指引优势统一思想,立足系统优势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彰显中国优势推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也是“依法行政”正式提出20年。党的十八大将“依法治同”方略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2年12月4日,新当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又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2.
感悟     
“感悟”从字意并不难理解,简言之,“感”乃感性,“悟”乃理性,“感悟”乃由感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13.
傅达林 《检察风云》2014,(21):14-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10月20日到23日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4.
又是一年飞速掠过。在这一年的法治进程中,反腐再添利器——微博,若运用得当,则如虎添翼。本年度的法治话题依然绕不开“安全”二字,无论是“食”还是“行”。是呀,都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更是要务中的“要务”。我们期待着来年,多些安全,少些担忧。  相似文献   

15.
伟民 《政府法制》2011,(2):38-38
没有什么比“法治”这一视角能够更加深刻地解读当今中国。回望已经过去的2010年,正是那些波澜四起的公共事件和命运沉浮的各色人物以及隐藏其间的时代密码,在为历史收藏年度记忆的同时,也勾勒出这个国家现实的法治生态。这一年,从《选举法》的城乡“同票同权”之变,到《侵权责任法》所铺设的私权保护之轨。  相似文献   

16.
“扩展秩序”下的中国法治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和 《现代法学》2002,24(1):26-40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过程也是“法治东输”的过程。二十世纪末 ,“法治”的口号又在中国兴起并有成为现实之势。最早时 ,中国失去了形成法治理念的机会 ,当然也失去了演进成法治社会的可能。今天 ,中国仍然存在这种法治发生的元素 ,这种元素是原发性的 ,但是它又是不能被人所左右的。“怎样生活”的选择过程必然让我们路过法治 ,只是我国的法治不应该是人为的结果 ,而是自然演进的“扩展秩序”。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克制、能动与民主——美国司法审查理论与实践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史的始终,它们分别代表了司法的本分与本能。但就总体趋势而言,从克制为主到能动为主,从二者的互斥式对抗到互补式协奏,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演变的显著特点。在此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司法审查与民主是相互冲突抑或彼此相容的理论纷争。理论上的争议反映和证明了司法审查制度是一个矛盾平衡体,这是由“民主法治价值均等”原则下的美国“双主权”宪政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司法能动看似占据了主流地位,实际上是自觉克制下的有限能动,亦即能动与克制的互动平衡、民主与法治的协调统一。这既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美式“双主权”宪政体制日趋完善的体现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诸多社会问题,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问题的解决,法治的作用尤为重要。“法治”概念由来已久,但在转型时期,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应该如何解读“法治”?本文作者借助民主和宪法的概念来解读“法治”,为转型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治十年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十年。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回首依法治国十年路,从中南海的“法制讲座”,到深入民间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到蓬勃兴起的“法律六进”;从两会立法议题高涨,到迎接奥运的法治关注,中国的法治足迹,在蜿蜒曲折中不断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20.
周尚君 《政府法制》2014,(12):20-21
作为一种思想追求,法律面前众生平等的理念由来已久,从制度设计层面回溯,1954年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中第85条明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整部宪法出现“平等”一共有7次。令人扼腕的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以后,“人民内部”与“人民外部”的敌我矛盾被无限扩大化、泛化,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重要的法治追求被抛到脑后,我们的社会也因此遭受重大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