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的社会职能日益丰富,文化辐射的作用和功能日益凸显。本文从大学文化入手,以东北大学文化为例,解析大学文化内化与外化的辐射作用及功能。其中内化辐射探索文化蓝海之后勤文化的培育及功能,外化辐射探索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并从文化创新、加强互动、开展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武宣研 《政策》2013,(6):73-75
文化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最深沉、最长久的动力。当今,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判断城市发展水平,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格局定高下,以文化论输赢。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的战略任务,以此提升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捐赠文化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不仅为高校的管理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更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应充分把握大学捐赠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育人功能,加快大学捐赠文化的科学发展,使捐赠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捐赠文化与大学文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深层次融合,提升大学捐赠文化的育人效度。  相似文献   

4.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功能效应也逐步凸显,城市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共时性特征,以及由社会转型期时空压缩的矛盾境遇造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严重缺失和文化破碎倾向。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导致文化积淀不足;"千城一面"使得城市文化趋同严重;"城市人"塑造的缺位致使城市人文精神空泛。实现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廓清城市发展中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世界文化与民族特色、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一系列关系和矛盾。转型期多样矛盾的展开与突破既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压力,又是发展建设的机遇与动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学文化创新的五创模式可以分为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内涵、大学形象五方面,从而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创新大学文化,使大学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使大学文化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聂法良 《人民论坛》2012,(11):94-95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社会化是大学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选择。该文探讨了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原则、内容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着重处理好文化建设与市政建设、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合理借鉴与特色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等关系,这既是实现城市文化本身和谐发展的需要,又是保障城市化走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胡庆祝 《人民论坛》2011,(11):208-209
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学文化创新的"五创"模式可以分为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内涵、大学形象五方面,从而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创新大学文化,使大学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使大学文化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8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率调研组到武汉市,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和市图书馆,听取了武汉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周洪宇指出,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充分注重城市文化建设。一是要有高站位。充分理解文化的概念、属性和功能,潜心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认清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发展为城市文化提供了滋生和孕育的土壤,城市文化支撑并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武汉具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利条件:文化资源丰富,地理条件独特;区域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增速,科技融合显著;文化战略重视,政策保障有力;创新理念驱动,多重机遇叠加。同时,武汉存在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制约因素:文化资源整合与品味内涵不相适应;文化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市民文化素质与发展定位不相适应;文化传播力度与形象魅力不相适应的。武汉需要在认清发展优势、找准发展差距基础上,从加强战略规划、彰显城市特色,增强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加强营销推广、扩大城市影响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经济腾飞必须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和谐:城市经济的发展将推动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经济特征往往与城市文化特征相辉映。同时,城市化进程是发展城市文化的依托;城市文化的发展又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力。实现全球化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126-129
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的核心关系的论述,强调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阐述了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必须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必须投身民族文化的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01,(8)
文化是城市的底蕴和灵魂,文化能使一个城市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魅力。苏州作为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品位高雅的独特优势。在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吴地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大力开拓和发展反映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使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继承与发展并重、传统与现代兼容、经济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刘京花 《人民论坛》2013,(17):33-35
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提炼中存在诸多问题,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最终实现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健康发展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最内在的要素,文化体现出一个城市的鲜明特色和精神本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连紧跟时代步伐,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展演、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市的文化建设不断走向发展与繁荣,为美丽滨城谱写更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高波 《学习与实践》2013,(1):130-134
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象征和标志的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其发展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城市文化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讨目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凸显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视野下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作为文化的殿堂、思想的摇篮和科学的圣地,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引领社会发展是其重要的使命。文化作为高校软实力对于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实施985工程以来,如何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如何构建与高水平大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内涵及挑战,提出了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郑家建 《政协天地》2008,(Z1):41-41
一、科学规划,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各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提升城市功能提供了重要动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这种"软实力",促使大规模的信息流、消费流、资金流、人才流向有利于中心城市自身发展的方向涌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宝贵"资本".应该牢固树立城市竞争最终是城市文化竞争的观念,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走"文化武汉"发展道路.基于武汉地域文化资源的合理运用对武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对武汉地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