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穆光宗 《人民论坛》2011,(7):174-176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红利将成为社会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挖掘老年人口红利成为了我国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点。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就必然要求我们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阶段,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延长老年人口红利的收获期。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3.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社会在人口结构上是最轻松的时代。我想提出商榷的是,这部分利益,将来是要偿还的,实际上是一笔借债,不是真正的"红利"。要纠正这种误解,对将来不利的人口结构有所准备,应将"人口红利"改称为"人口负债"。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宋平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5-18,69
"人口红利"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其最终出发点是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总量的拐点进行了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达到最高峰为147006.1万人,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不同年龄人数并对未来的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在即;并从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资源配置等多个层面论述了当前计划生育国策在过去几十年享受"人口红利"后将付出的代价,最后提出了缓解"人口红利"终结及应对负面冲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的潜在增长正在下降。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社会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结构与人口的自然、经济和地理结构有密切联系,两者合理分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目标。促进家庭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提前转变劳动者类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并举,以社会养老为主;宽容各种婚恋形式,多元化家庭结构;深化性别平等观念,弥合文化堕距。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我国30个省(市)1999~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省公顷”口径计算了中国五大区域的生态足迹,对五大区域的社会抚养系数、生态足迹、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在协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生态足迹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消耗的依赖度远高于对人口要素的依赖度,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小,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红利效益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未来中国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3,(4)
人口红利有利于东南亚提升制造业水平,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有分析认为,人口红利已成为影响东南亚经济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是指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是人口结构有利并不必然导致人口红利,还需要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保证. 有利于东南亚提升制造业水平 在泰柬边界小城波贝的大市场,看上去20来岁的柬埔寨商贩阿龙告诉记者,他原先在金边的一家纺织厂工作,月工资大约相当于100多美元,而现在做服装买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赚100多美元.阿龙的家在金边附近的一座村庄.他说,村子里的四五十个年轻人现在全都出来打工了,有的进了制衣厂,有的进了自行车厂.还有一些像他一样,选择了经商.阿龙是柬埔寨劳动人口的一个缩影.按照柬埔寨官方统计,15-64岁的劳动人口占其1400万总人口的63.8%.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论述,其中人口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人口现代化对于助力经济发展、重构社会文化、推进生态文明、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现代化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然而,国内学界却没有与时俱进地拓展研究,较少对各类人口现象进行理论统合,或较少融入人口以外的其他现代化视角。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结合新时代人口发展的新特征,从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四个维度,对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人口现代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方面,讨论了质量型人口红利、长寿红利、性别红利和配置型人口红利等发展优势;挑战方面,分析了超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城乡区域发展不均、传统人口思维定式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思路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现代化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14.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时代基本上执行人口自由增长政策,一方面,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快速增加与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稀释了人均社会财富,也带来了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进入邓小平时代,中国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方面减少了中国增加的人口;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以及人口红利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嵌入了新马尔萨斯主义。中国沿着同时减小分母和增加了分子的第三条途径实现了人均GDP的快速增长。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实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少子化和老龄化两大主要问题,继2013年的"单独二孩"的人口政策之后,2015年实行普遍二孩的人口政策。这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必要人口政策的调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在消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7.
陈佳鹏 《思想战线》2012,38(2):16-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PADIS百年人口预测显示,2010~2030年是中国劳动力最为丰富的时期,1987~2034年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期;2040~208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或超过4亿,是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用好第一次人口红利;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始终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顺利从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30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接轨,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应当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是中国30年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这个制度红利,中国很难充分利用原本就存在的人口红利、成本红利,也很难有效抓住全球化红利。  相似文献   

19.
赵永乐  徐军海 《群众》2013,(3):I0044-I0045
江苏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人口红利是短板,人才红利是优势。当前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现代人才红利的优势正逐渐显现,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是江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荣 《长白学刊》2012,(1):138-142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研究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变动规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东北三省人口结构特征和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三省人口结构各有特点;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以针对东北三省各自人口结构特征,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合理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人口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