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台湾政坛的“第三势力”张亦民,赵向前1993年8月10日,国民党内部派系“新国民党连线”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另组“新党”。这是国民党成立近百年来已有过的多次分裂中的又一次公开分裂。新党的政治主张是:既反对国民党主流派的金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政策,也反...  相似文献   

2.
田进 《长白学刊》2021,(2):32-38
新冠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应该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哲学范畴当中加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审视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了政治哲学原理.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家共同体安全构成威胁的时候,就变成了公共...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个体对共同体的组织归属感与效忠感。从服从的政治、选择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等政治合法性视角考察,政治认同呈现自我认同、集体认同、政权认同的垂向分布状态。中国梦是个人、组织与国家三个主体承载的指向共同理想愿景与奋斗目标的"精神高地"。从中国梦向度澄明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可得出建构中华民族身份、生成自我认同的民族特质,重构共同体新愿景、形塑集体认同的意义框架,实现公共权力自觉、夯实政权认同的民意基础是中国梦向度生成政治认同的逻辑链接与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1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新党大陆访问团时说,坚决反对“台独”、推进和平统一,这是我们两党共同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胡锦涛表示,我们愿和新党朋友们一道,继续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新党主席郁慕明12日上午在中国  相似文献   

5.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人主张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搞“三权分立”;有人热衷于普选制,以为普选制就是民主的惟一实现形式;有人甚至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等等。笔者认为,如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一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王海涛 《两岸关系》2003,(11):24-26
许历农是台湾政军界知名人士。1921年出生于安徽省贵池县。历任团长、马祖守备区指挥部参谋长、副师长、第2军副军长、第20军军长、政治作战学校中将校长、第6军军团司令,1981年任金门防卫部司令,1983年5月任“总政战部主任”,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87年任“行政院退辅会主委”。1988年当选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至今仍担任“国统会副主任委员”。政治上主张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因认为李登辉搞“台独”和对李所领导的“变质的国民党感到失望”而脱离国民党,认为“李登辉是出卖台湾的魁首”。于1993年成立了新同盟会并加入新党,被新党奉为精神领袖。多年来为了中国和平统一和反对“台独”而奔走于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今年9月率新同盟会参访大陆,本刊特邀记者随团进行了全程采访。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8.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日前,潘岳同志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西文明互鉴丛书”第三册《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一书作序,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出于文化认同而融合成命运共同体并重建大一统国家的故事,解析了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后却无法再造统一欧洲的原因,澄清了西方中心主义对我国民族宗教政策误解之源。  相似文献   

9.
薛原 《探索与争鸣》2024,(2):162-176+180
欧洲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是一个难题:它们往往在作为民族国家的坚守、对共同政治文化的接受,还有作为“欧洲人”的共同身份这三种立场之间摇摆不定。在欧洲逐步迈向“超国家”共同体的今天,德国的集体认同对于认识欧洲民族国家与欧洲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它深刻影响着德国国内的稳定和团结,主导着其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也构筑着德国未来发展的愿景。二战以后,德国以逐步削弱“德国性”、接近“西方”的方式获得国家集体认同。这就是代表德国民族主义的“主导文化”以及代表政治文化的“宪法爱国主义”的争端之所在。而这一对矛盾,在欧洲层面可以得到疏解和升华。欧洲文化价值共同体与欧洲宪法爱国主义合一的愿景,可以成为德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集体认同构建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9)
<正>“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场伟大的实践。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以引领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新时期挑战的中国方案。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对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意义和行动方案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努力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得以实现,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守的初心、应担当的使命。十九大报告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安排部署、政策决议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同时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12.
小资料     
新中国国名的提出与确定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写文章、演讲,大多都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来称谓将要建立的新国家。1949年6月对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涉及到新中国的名称问题时,有人主张用“中国人民民主国”,张奚若先生提出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召开期间,董必武就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家名称作了如下说明:“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两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它有确定…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对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给予准确的界定。就参政党的政治内涵问题,统战理论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参政党是“参与政治的党”,有人认为参政党是“参与执政的党”,有人认为参政党是“参与政权的党”。《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刊载徐育苗同志的文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在关于参政党的政治内涵问题的表述中,提出:“所谓参政党,顾名思义,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本人认为,这个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自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和紧张气氛,且至今看不出缓解迹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引发两岸关系走向倒退和紧张的根源何在?怎样才能缓解目前两岸关系的对立和对峙状态?笔者拟就此进行些探讨。 两岸对峙的根本原因何在 目前,两岸关系恶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李登辉所推行的现行大陆政策。 李登辉的这个大陆政策,如果简要地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一国两体、分裂分治、先实后名、假统真独”。所谓“一国两体”,就是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其中“一国”是虚,“两体”是实。所谓“分裂分治”,就是“主权共享、  相似文献   

15.
2005年3月14日,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一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亲、新三党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两岸一中”并成功访问了祖国大陆,打开了两岸政党50多年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新一波“大陆热”形成,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概念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价值。“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倡议践行了这一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包涵的全球治理价值及逻辑包括: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中“推己及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道路与智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新时代的共同体精神与软实力体现为自信、包容、开放、平等、团结、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团结,其对内为民族精神共同体,对外表现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从民族精神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尊重他国文化与政治制度、平等正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实现相关国家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准则和全球治理价值。依托“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价值将对全球治理产生重大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秩序观是一国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念指引,反映了一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立场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和愿景。作为权力、制度和观念因素共同作用的起点,国家身份认知对本国的国际秩序观塑造有内在建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强调自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大国”的内生身份认知,还在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中确立了“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式改革者”的社会身份认知。这两类身份认知通过国内和国际层次影响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主观认知和界定,进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立场以及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理想国际秩序主张与愿景。  相似文献   

18.
1993年8月10日,以现任“立委”赵少康、郁慕明、陈癸森、周荃、李庆华、王建煊及前“立委”李胜峰等七人为发起人的新党,在台正式宣布成立,并公布了组党宣言和基本主张,成为台湾第74个“合法”政党。新党在台湾政坛的出现,被视为是自1986年民进党成立之后,台湾“政党政治”中的又一个政治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刘红 《统一论坛》2003,(2):18-21
2003年2月14日,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亲民党总部会谈,签署了《国民党与亲民党共同书面声明》与《国、亲两党共同推动国亲政党联盟备忘录》两份文件,宣布“政党联盟”成立。岛内普遍认为,从政治运作看,“国亲合”是要把目前台湾“二大一中二小的多党格局”,改写为“蓝、绿对决的两党政治”;从实力对比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