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11年5月,中央党校"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理论与实践"课题组赴广西考察,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并走访多个县市、村寨和宗教场所。通过调研,课题组认为:广西的民族问题有自身特色,主要体现为民族发展问题、政治权力与资源分享问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制度和社会管理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谭琼琼  张砚 《学理论》2013,(15):315-316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新疆地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授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理论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实践教学作为本门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它从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发展为一项国家制度,这项制度走过了从一个创制、构建到巩固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调整并理顺了民族关系,维持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但是,该制度本身还需要继续完善,而且制度环境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发展和完善这项制度,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理、原则与中国的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政策体系。在回顾与前瞻中考察中国共产党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它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论形态和基本经验。着眼历史原脉、现实形态和未来走向,解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基本经验,对于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事务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纵观建党百年来党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事务治理经历了借鉴与初创、探索与发展、重塑与改革、完善与创新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在回溯党百年民族事务治理历程的基础上,围绕民族工作的理论支撑、最本质特征、根本途径、重要保证和基本方略,总结出党民族事务治理的五条基本经验。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基于民族工作历史经验和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增强各族人民公民意识、多维纽带形塑中华民族凝聚力、多重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和多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事务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8,(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内蒙古的贯彻和执行,广泛地动员了内蒙古各族群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来。进入新时代,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扎实做好内蒙古民族工作,更好地认识和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内蒙古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时候,笔者把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侧重面放在宗教政策上。原因是:一、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地解决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和团结。二、我们今天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胜利,正是我国  相似文献   

8.
《理论视野》2021,258(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在八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在宣介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了"主心骨"和"舆论定盘星"的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各个阶段,传递党的声音,把握时代脉搏,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学保 《学理论》2011,(12):8-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跨界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视角新颖独特的关于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政策与实践,提出了许多化解跨界民族矛盾与冲突、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的创新主张,积极有效地遏制了跨界民族问题对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冲击。梳理和总结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关于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进一步形成和完善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防范跨界民族问题诱发的各种未来风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的本质是革命理论,包含原则性与策略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呈现出复合的理论结构,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革命和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一复合正义观具有"人类解放承诺"的基本维度,它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革命纲领和动员群众的道义基础;具有"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基本维度,它构成中国共产党动态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历史科学依据;具有主张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方案"的基本维度,它构成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的策略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和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制订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0余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国内少数民族的政治承诺,得到中国各民族的拥护和认同。今天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从1984年10月1日实施以来,已经过了三年。它在正确处理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解决好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它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两位日本民族学专家在考察了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情况后撰文说,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 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三周年之际,阿沛·阿旺晋美、赵延年、江平同志特为本刊撰文,从自治法的法规配套工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三个方面,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本期予以发表,以期对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指南。民族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向前发展。民主革命时期,党制定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团结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民扣汉族人民一起,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在民主革命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指导民族工作获得重大成就,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拨正了历史的航向,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所全盘否定的民族理论,而且,在一些重大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最终都会走向世界历史。中国也是如此,正在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究党的执政理念与中国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1.把握时代机遇,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生前提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时40年的民族大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全国进行了历时40年的民族大识别工作,最终确定了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民族大识别工作的参加者陈连开教授特为不刊撰稿,介绍了新中国成工以来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实践中.创立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K域自治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这些政策在全国推i--J,并已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使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革,也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新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在被动适应世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过程中,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时代需要促成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21世纪,在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播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时代格局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更有力回应了对于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争论与非议,清晰指明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体建设的中华民族的建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质言之,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核心概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既有民族理论的历史继承与发展超越;作为具有强烈现实指向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国内有关中华民族构建张力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伟大复兴社会实践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仍然处在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需要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需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王熙兰 《学理论》2010,(7):47-48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红军长征前,党对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便开始了理论上的探讨,并在一定的革命区域进行了初步实践。长征中制定民族政策时,特别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对红军的强大支持和帮助,来自于红军自身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爱戴,也来自于红军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党的民族政策在长征中的成功实践,不仅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而且为党后来的民族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族体育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政策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透视出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与执政理念。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坚持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政策的基本原则;坚持从民族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民族体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于洪 《学理论》2010,(11):132-134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成为维系民族共同心理的纽带,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边疆的民族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社会的稳定,是治国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乾隆时期雍和宫在"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中所发挥的作用,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祖国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又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围绕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重新分配土地到新时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党的农村土地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为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的完善优化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透过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内生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渐进式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政策调整与经济发展改革的有效协调。为此,新时代要不断优化农村土地政策的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开发体系,不断拓展农村土地增收渠道,真正发挥农村土地在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