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农业合作社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米新丽 《法学论坛》2005,20(1):59-64
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成的、以互利为基础的、自治性的生产经营组织。其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合作经济组织法》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尽管农业合作社是生产经营组织 ,但其与公司在营利性和成员权利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 ;与集体经济组织在产生原因和目的以及成员边界等方面也不相同。因此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既不完全同于公司、又不同于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法人。承认这种特殊性 ,是保证合作社法的具体规则得以科学、合理安排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运动飞速复兴,因缺乏法律制度保障而难于健康发展。本文在吸收我国经济学界、社会学界有关农民合作问题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外有关农业合作社的立法实践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引起法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期为急需创设的农业合作社法提供相应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起步、迅速发展。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模式深刻影响着志愿服务法治化道路。志愿服务立法经历了从社团规范走向法律规范;地方立法先行,未来将实现全国立法的自下而上的立法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时至今日,已不能适应志愿服务的发展。社会呼吁志愿服务规范化、法治化。从志愿服务法治化的已有路径分析,在志愿服务立法新阶段应该坚持民主原则、突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关于规范合作社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将会对我国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使这部法律能够顺利得贯彻执行,深刻领会其立法精神,研究其制度设计,力争把法律转化成现实的广大农村及农民的经济效益和制度保障,使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谭利 《法制与经济》2009,(22):59-61
中国志愿服务从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起步、迅速发展。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模式深刻影响着志愿服务法治化道路。志愿服务立法经历了从社团规范走向法律规范;地方立法先行,未来将实现全国立法的自下而上的立法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时至今日,已不能适应志愿服务的发展。社会呼吁志愿服务规范化、法治化。从志愿服务法治化的已有路径分析,在志愿服务立法新阶段应该坚持民主原则、突显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刑法立法的发展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刑法立法经历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世界刑法立法观念的趋同化和刑法立法制度的一体化是我国刑法立法发展的外部力量,而社会治安形势的变迁、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权利意识的提升是促进我国刑法立法发展的内部因素。在改革与开放的内外因素作用下,我国刑法立法经历了起步、扩张和完善的不同阶段,实现了刑法立法理念由注重秩序价值走向秩序与自由价值并重,刑法立法模式由分散走向统一,刑法立法内容由单一走向综合,刑法立法技术由粗疏走向精细。未来我国刑法立法应当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需要,坚持科学化和人道化的立法发展方向,不断推进刑法立法制度和措施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7.
江虹 《法制与经济》2009,(2):84-85,87
WIO《农业协议》将各成员国的农业补贴纳入了WTO规则之下,我国入世后在农业补贴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问题要依靠法律规范加以解决,所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尤为必要,因此必须以WTO《农业协议》为立法的根本依据,同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农业补贴的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协调、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合作社立法——向着本来意义的合作社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向着本来意义的合作社开始回归的30年,是中国的合作社立法逐步回归本来意义的合作社的30年。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合作社改革起步,合作社立法试图走出集体所有制的误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本世纪初,合作社获得初步发展,立法开始向本来意义的合作社回归;本世纪初至今,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合作社立法初步回归到本来意义的合作社。未来合作社立法将在回归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9.
域外农业保险立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域外农业保险立法始于20世纪初,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立法在理念与制度设计等方面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各具鲜明特色。域外农业保险立法的共同特征是政府在农业保险立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强调立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明确规定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其个性特征是立法模式不一、价值取向不同、内容有别。域外农业保险立法对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具有诸多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应合理取舍农业保险立法价值取向、应准确定位农业保险政策目标、应恰当选择农业保险模式、应科学构建农业保险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就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开展立法调研。其中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是否确认合作社国际原则,存在着分歧与争议。笔者以为,确认合作社国际原则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有利无害,甚至可以说利远大于弊。首先,合作社国际原则是对国际合作社运动经验的总结,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比较适用,且具有一定的示向性。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各国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规则或法律。合作社国际组织在筛选的基础上确立了国际性标准或原则。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is constrained by the continuing adverse effects of the policy of industrialisation. This has resulted principally in an excessive loss of capital from the agricultural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 a loss of strategic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from agriculture and sever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ssociated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Quantitative links are established between changes in the growth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industrialisation in the pre and post reform eras. It is argued that a fundamental adjustme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s needed and that a more favourabl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will be required if China is to develop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ector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national autarky objective in the grain sector.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富  赵丹  付黎宏 《行政与法》2010,(10):77-80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科技意识日益增强,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推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更侧重于阶层定位而非法律定位、策略性选择而非制度性安排,是一种分列式方案而非一体化布局,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城市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应从市民化转向公民化,着力于公民角色、参政空间、文化兼容和一体格局的建设和拓展."公民化"有利于促进制度认同、公共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元治理秩序.只有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治理秩序,从而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吴喜梅 《河北法学》2012,30(11):52-57
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离不开对农业科学持续大量的投入,加强农业投资立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各农业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严格规范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活动,为农业投资行为提供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投资立法应当以财政资金引导多元投入原则、保护各投资主体合法利益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科学管理与有效监督原则为指导,在明确各农业投资主体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构建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undertak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n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A model is developed, considering a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hypothesis and control variables that capture the effect of property rights system, such as sown area, entrepreneurship and secondary school enrollment. Empirical testing is conducted under the error components method, using pooled cross-section (prefecture) and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Shandong, He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for the period 1994–2000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lly less-developed prefectures tend to catch up with the initially more-developed prefectures through a more rapid growth rate in the Shandong, He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control variable of sown area affects agricultural growth in rural areas, whilst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on rural development is controversial. Small-scale household farming has limited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growth, thus, secondary school enrolment is less important for agricultural growth.  相似文献   

16.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re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means of conducting pro-po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Yet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ctor, there are few examples of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food security, poverty reduction 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partnerships between public research agencies and private, multinational firms are constrained by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ncentive structures; prohibitive cost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mutually negative perceptions between the sectors; and high levels of competition and risk associated with valuable assets and resources. Based on a survey of key stakeholder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imary impediments to partnership are perceptions, competition and risk, while issues of costs and conflicting incentives are secondar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vestment in innovativ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s and supportive public policies could facilitate more, and more successfu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pro-po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之农业,面临的是新的发展趋势,即向农业产业的高层次转型发展;在大城市郊区的农村,其农业则将转型为都市农业,从而在这一新的农业形态上继续发展。决定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的是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是: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兼容、农业产业与都市产业相融。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实现农业支持与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的"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为科技服务、科技推广、科技帮扶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高娜 《行政与法》2010,(9):35-37
居民消费状况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健康科学的消费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要保持吉林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村市场的开拓。可以说,扩大内需潜力最大的是农村,但扩大农村内需并不等于单纯地刺激农民多消费,而是要使政策与投资向农村倾斜,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使农民有保障感,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内需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吉林省正在实施的"三化"统筹战略为视角,提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问题怎样解决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应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构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体系和规范土地流转等措施,推动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