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星 《台湾研究》2012,(1):38-44
派系在民进党的发展过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迄今为止,党内派系关系仍然是民进党政党运作的重要内容。民进党自组党到现在,派系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该党派系内部结构缓慢演化,并逐渐沉淀下来。经过长期变迁,“恩庇-侍从”(patron-client)结构成为影响民进党派系结构基本样态及走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星 《台湾研究》2007,(6):31-36
在台湾政坛上.民进党世代交替的快速令人印象深刻,不少人也多认为这是民进党能够保持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民进党的世代交替模式随着党内权力生态的演变而悄然变化。民进党“新世代”曾经赖以取得政治地位的特有世代性格现在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05年以来民进党整体道德形象的崩解,对“新世代”形成了沉重打击,也打乱了世代交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民进党自2008年在野以来,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呼声不断高涨,特别是2012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再尝败绩后,党内的务实派政治力量开始集结,这对于推进民进党内部政治生态变化以及政策调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2008年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发展演变、基本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民进党大陆政策走向,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以及2016年台湾选情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劲 《台湾研究》2011,(4):31-36
所谓政党的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指的是为政党的正式文件所明确规定并设置的组织机构,而后者指的是虽然政党的正式文件没有明文规定甚至明文禁止,但却是实际存在且明显影响政党运作的结构,这种非正式的组织结构有时候并不一定有清晰可辨的外观,如民进党内各个时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派系。就民进党而言,由于其在创立之初就以国民党的组织架构为模仿对象,因此二者在正式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彭维学 《台湾研究》2013,(1):24-28,50
近10多年来,民进党社会基础经历“过山车式”颠簸,由2000—2004年扩张高峰期跌至2008年的发展低谷。经由2012年“总统”选举,民进党小幅拉近了与国民党社会基础的差距,但未突破“蓝大绿小”选民结构。自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深入,岛内主流民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未来四年民进党能否突破路线转型、形象改造等结构性困境,能否有效争取多数中间选民支持,值得进一步观察。本文将就民进党社会基础的现状结构及其制约因素等问题展开探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其社会基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杨磊 《台湾研究》2008,(5):26-30
2008年3月“总统”选举惨败后,民进党陷入创党以来的最大危机。尽管党内传出追究败选责任、重新检讨路线的呼声,但因全面检讨可能重新导致派系内斗和路线争议,在以稳定、疗伤止痛为先的背景下。民进党选后检讨如昙花一现,随着党主席选举的进行迅速复于平静。蔡英文当选党主席以及中常委改选产生新的权力结构后,民进党暂时度过了动荡的危机,气势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7.
简评民进党的“中国政策研讨会”杨立宪许钟萍今年2月13至15日,民进党在去年底县市长选举赢得大胜后,举办了党内首次“中国政策研讨会”。此举对于一贯标榜“台独自决”、历来被外界认为“没有大陆政策”的民进党来说,自不同寻常,因而引起岛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民进党自2008年下台后一直在为重新执政寻找转型之路,然经蔡英文、苏贞昌两任党主席,并未解决阻碍其发展的诸多重大难题。基于领导者、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观察民进党。民进党的转型,一方面受到该党领导者的观念、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两岸关系、岛内政党政治、民进党派系政治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希望能为研究民进党转型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稳定提升、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台独困境”日益凸显。民进党两岸政策究竟会否再次转型,若转型又会在何时转、朝哪个方向转、程度与策略如何,这些关键问题已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受党内外诸多因素制约,尤其是党内权力纷争激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民进党仍将推行以“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调的“温和台独”路线,不可能实现以放弃“台独”路线为标志的两岸政策再转型。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民进党的发展陷入内外困境之中,特别在历经一系列选举,更是连尝败绩,未能扩大1997年县市长胜选的战果,其强盛的发展势头和勃勃执政雄心受到重创;岛内外局势的演变,引爆民进党内各派系在大陆政策、“台独党纲”等议题上的激烈辩论;党内权力斗争继续发...  相似文献   

11.
决策是政治行为中的核心环节,研究民进党当局决策体系,对我们了解当前台当局的政治运作、政策走向等都有所裨益。本文运用现代政治学中相关的决策理论,对民进党当局的决策体系、决策过程、决策模式进行剖析,以厘清民进党人的决策特征与决策思维,把握民进党当局政治决策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2.
谢奕秋 《南风窗》2007,(11):3-3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党内初选搞得越来越热闹。目前两大党角逐2008的初选动作已告一段落,民进党通过党员投票选出了半年前在台北市长竞选中表现不俗的谢长廷,平息了党内“四大天王”  相似文献   

13.
记得加年代初,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结束他对中国为时一周的历史性访问后,评价他自己对中国的一周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而毛泽东的评价却是:尼克松说他改变了世界,我看是世界改变了他!看完新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陈忠信对有关情况的介绍后,不禁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大潮正在改变民进党。 首先,“台独党纲”在民进党内正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党内从老到少不少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个历史形成的“台独纲领”已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障碍,也极大地束缚了民进党的施政空间和手脚。中年一代当权者正切实感受着它带给自己的施政压力,压力不仅来自岛内民众和在野党,甚至那些过去长期支持民进党的财团,也开始同台独保持距离,同陈水扁当局拉开了距离。一句话,压力开始来自自已的盟友了。而年轻一代的政治精英们也看出:这个“党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提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金融业发展蓝图,而具体落实的措施则集中反映在所谓的两次“金融改革”上,其背景与过程牵涉到岛内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极其复杂的因素,在岛内引起广泛争议,遭遇重大困难。从目前形势看,民进党当局规划的金融蓝图只做了一半,并正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和贫富分化对台湾政党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摆脱陈水扁执政的负面影响,民进党中生代尝试推动该党转型。在此背景下,从2008年5月到2012年2月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走上“中间偏左”的路线。本文综合分析台湾的社会分化结构、选举动员模式和政党选举策略,探析民进党“中间偏左”路线的形成与演变,透视当前的民进党转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星 《台湾研究》2008,(6):29-34
民进党以制造冲突为主要手段进行动员的政治行为模式根深蒂固,在没有上台以前就表现得极为明显。2000年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对立——冲突”的政治行为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惨败之后,这种政治行为模式依然是该党政治行为的主流选择,这对民进党未来的路线检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17.
民进党路线转型是"台湾化"与"中国化"两股力量和趋势较量的产物和缩影,伴随着岛内社会和两岸关系两大变革工程的演进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转型是必然的、自然的,也是渐进的、有限的,不同的阶段会呈现相同的反复。在大的环境结构没有质变的背景下,民进党仍然摆脱不了"台独"神主牌,但从发展趋势和应对2016年"大选"的需要考虑,民进党路线转型势在必行,其调整的时机、内容和幅度,将取决于党内"大选"参选人的意愿与意志。蔡英文一旦拿到"大选"入场券,在转型问题上不能不迈步也不可能迈大步,会探索一条"新型台独"之路,更加注重策略和包装技巧。届时外界将会看到一个"姿态百变、本质不变"的蔡氏"笑脸台独"。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3月,日本民主党与维新党合并成立"民进党",旨在联合在野力量打破自民党一党独大局面。新成立的民进党乃日本国会第二大党和最大在野党。以"自由、共生、对未来的责任"为建党口号,日本民进党提出一系列政策主张,以期获得更多选民支持。展望未来,日本民进党能否重塑形象、博得选民青睐,需要靠实践加以检验。  相似文献   

19.
姬虹 《当代世界》2011,(10):61-63
入入21世纪后,美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白人一统天下,也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2010年人口的普查数据显示出美国正处在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而这种变化也将影响到即将到来的2012年大选。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大选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以“台独”为根本目标 ,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美国的支持程度、大陆的军事压力、岛内公众的民意基础这三大因素都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 ,因此 ,民进党的“台独”政策不符合台湾岛内的现实利益需求 ,并不具有可行性 ,也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