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是对未成年人全面保护的重要内容,为此,江苏省苏州市两级法院的民一庭和执行庭的法官们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审判、执行实务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强化”,有效地化解、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了实效。一、在民事审判中坚持高效、公正原则,运用调解手段,加大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保障力度民事案件关系到千家万户,民事案件中往往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未成年人是社会和家庭的后继力量,未成年人受年龄、智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属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保护涉及到家庭、社会的安宁与稳…  相似文献   

2.
陈建旭 《北方法学》2010,4(6):97-102
由于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要求,刑事处罚乃是作为保护社会的最后手段,当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等其他法律责任可以抑制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时,则较为严厉的刑事制裁手段就无须动用。在证券市场交易中,维持市场交易秩序以及保护投资人权益都是证券交易发展上的重要工作。由于投资者属于不特定的多数人,因此日本在刑法上采用了危险犯的立法方式,提早保护投资人利益。  相似文献   

3.
刘岩 《法制与社会》2013,(30):15-16
消除性别歧视保护妇女权益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性别平等观贯彻于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中,但妇女为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同样也是法律所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刑法应对妇女权益加以特别保护的观点。而从刑法的地位来看,它是公民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因此强化妇女权益的刑法保护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刑法中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利与弊,分析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妇女权益刑法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审判实际和案例,介绍了我国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司法保护的情况。所用案例多具有代表性或一定疑难性,有些案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文中贯穿了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司法审判的价值,并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司法保护做了前瞻。  相似文献   

5.
论民事权益——民法保护对象的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权益是民事权利和民事利益的统称。对民法保护对象进行单一的立法确认会遗漏正当利益,必须对其进行立法和司法的双重确认。这种双重确认以民事权益的二元结构为基础。民事权益的立法和司法价值也体现了民法保护对象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的意义,同时,民事权益的保护途径也是民法保护对象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权益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应有层次性,刑法作为最为严厉的法律调控手段,对劳动者的权益自应发挥最终的保护作用.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而且司法机关很难对其进行刑事制裁,其关键在于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立法机关必须加强劳动权益保护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为着共同的目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诉讼中互相影响、互相衔接、互相作用。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本文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具体考察对象,试图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程序的具体构建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殷一琪 《法制与社会》2011,(24):294-295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虽已基本完备,但在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方面存有“重刑轻民”倾向,对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有所欠缺。检察机关未检部门介入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具有先天优势。实践中常发且关涉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案件是我们介入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护的范围。职能范围的扩展需以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为前提,公益诉讼和支持起诉是其应当涵盖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祎 《法制与社会》2012,(15):278-279
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愈来愈成为我国法律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现行民法不承认胎儿民事主体地位,导致胎儿的很多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现状,有必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讨论胎儿应否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并探究确立胎儿民事主体地位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初步明确胎儿民事权益的大致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0.
危险社会与刑法谦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危险,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危险社会。在这里,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法益,法益保护早期化的刑法应运而生。谦抑原则是近代刑法的根本原则,其内容有三,即刑法的补充性、片断性和宽容性。危险社会的刑法应当采用谦抑的法益保护早期化原则,以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案例启示:民事民间借贷与商事民间借贷在资金功能、社会作用、法律监管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在刑法评价上必须区别对待。判断民事借贷是否构成犯罪,必须考察其是否严重侵犯了金融监管秩序。如果民间借款后发放高利贷的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可以以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而单纯闲置资金单向经营性的高利贷行为,则无需刑法介入。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被害人民事救济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人权保障运动的发展 ,各国在刑事诉讼中已经日渐注重对人权的保护。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强调保护被告人权益和保护被害人权益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努力 ,但比较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二者的保护性规定不难看出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民事救济的保护上还有很大的不足。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民事利益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侵权法保护的利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著华 《法商研究》2007,24(4):74-79
作为权利救济之法,侵权法所保护的权利与利益是有边界的。从政策的角度考量,侵权法在界定该边界时,既要实现对受害人权益保护与民事主体行为自由的平衡,又要协调好侵权法与其他社会补偿制度之间以及受害人权益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伦理道德观念变迁之间的矛盾;从立法技术的层面看,应借助"一般条款 类型化"的技术手段来确定受侵权法保护的利益的具体范围。在"权利泛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侵权法不是万能的,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经颁布并实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型的消费关系,新的消费形式的产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药品和食品行业,如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本文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完善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珂 《河北法学》2015,33(3):181-188
现行法律对市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依然停留在国家公法监管层面.从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到事后处罚,主要是依靠证券监督管理机关的行政手段.当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遭受侵权行为损害时,侵权者所承担的多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种公法意义上的责任承担方式貌似严苛,但却很难使投资者所遭受的实际损害得到有效弥补.证券监督管理机关所作出的行政处罚以及司法机关所作出的刑事处罚,使社会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全,但却导致投资者的民事权益被实质上排斥在法律救济之外.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法制私法化倾向的日渐凸显,对投资者的民事权益予以全面保护的呼声愈发强烈.而若实现投资者民事权益的应有保护,证券集团诉讼应是证券民事赔偿救济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显著“刑事化”特征。检察院直接提起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扩大受案范围、减轻证明负担、发挥预防功能与促进源头治理。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应以互联网平台滥用“知情同意”规则非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以及间接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作为主要对象。立案标准仅要求侵权行为有导致个人信息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危险即可。诉讼请求应当兼顾个人信息权益的财产属性和人身属性,还应当兼顾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预防与惩治功能。针对恶意侵害个人信息权益行为,允许检察院提起惩罚性赔偿请求。  相似文献   

17.
《政法学刊》2021,(4):50-59
通过回应社会热点事件以增设新罪名或增加已有罪名罪状是刑法膨胀的主要路径之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通过特别是其中对"冒名顶替"的犯罪化,再一次强化了刑法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回应程度。基于刑法治理社会的手段属性,其具有回应热点社会事件的合理性。基于"冒名顶替"行为本身的恶劣程度,将其入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某一行为能否进入刑法的规制视野,应当综合考察行为所侵害法益的确定性、行为的类型化、行为的可归责性等内容,并兼顾报应和预防的刑罚观。过度地以刑法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仓促、频繁的回应与刑法条文类型化本质相矛盾,易忽略对引发社会问题深层原因的探索,导致刑法权威性丧失,公众刑法信念被削弱。基于犯罪标签的难消解和犯罪附随后果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我国当前并非是以刑法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最佳时机,刑法应谨慎回应社会热点事件。  相似文献   

18.
正如在封建社会不会产生“人权”一样,在企业尚未发展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时代,企业权益的保护是很难做到的,当然也更谈不上保护企业的名称专用权了。在我国,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和民事活动的主体还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我国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入城市,从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企业所蕴含的力量逐渐为社会发现,企业权益的保护,当然包括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个人信息关系到公民个人人格、财产等诸多权益,现实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日益频繁和严重。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刑法修正案(七)》中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条款,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建议,以期完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侵权诉讼时效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只限于财产性质的侵权责任请求权,其时效期间应根据法律所保护的法益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侵权诉讼时效可直接适用刑法追诉时效。侵害人身权益的诉讼时效可以酌情排除,在责任竞合下侵权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应当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