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前刑事审判中的认证,已成为贯彻执行刑诉法中遇到的热点问题。为了正确把握庭审中的认证。本文针对法定调查阶段,即时表态确认证据的作法,是对当庭认证的曲解,是当前庭审中当庭认证的误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呼吁最高司法机关尽快制定出认证的具体规则和程序,规范审判活动。  相似文献   

2.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已有多年,但实践中对刑诉法的贯彻落实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对忽视合议庭职责的现象,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对于庭审调查和辩论阶段层次不明的问题,应由法官对控辩双方予以正确引导和主持加以解决。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当庭认证的作用,处理好当庭认证与庭下认证、当庭认证与定案的关系;同时对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庭前证据交换和审查、告知被害人诉讼权利和当庭宣判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刑事审判中当庭确证之于程序公正和法官自治的价值.指出当庭确证必须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规则环境中才能获得理性地实现.并就与当庭确证有关的具体问题如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到庭作证问题、当庭确证的形式、性质以及复议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证人出庭”和“法庭认证”是目前妨碍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程的两大难题,直接影响法院审判案件的质量。笔者认为,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对实践中存在的证人不出庭、证人当庭翻证及司法机关对证人是否出庭不关心、无能为力的问题,必须从加强立法这一途径上予以解决。法庭认证时,应坚持庭上认证、认证说理和先举证、质证,然后认证的原则。认证时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采用“一证一认”、“数证合认”及“综合认证”三种认证方式。  相似文献   

5.
刑事审判认证对于落实审判公开、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和减少不必要的上诉、抗诉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现行刑事审判认证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现有程序中构建一个独立的认证程序十分必要,可让证据的采纳与采信公开、公正,提高当庭宣判率,增强判决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公安行政诉讼当庭质证时容易出现被告到庭后翻供、证人不愿到庭作证、证人到庭后的证词被原告方找出破绽、被告提供的证据被原告否定等问题。对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搜集证据;鼓励证人到庭作证,注意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处罚前要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鼓励证人到庭应诉;慎重对待原告提出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零口供"案件是现在刑事办案实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零口供"案件本身的特性,要求审查和运用证据时应当注意:严密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审查相关证据;把握证据锁链;确保证据质量符合标准等。  相似文献   

8.
构建我国刑事调解制度,应当着力构建诉讼内刑事调解制度,应当正确划定适用刑事调解的案件范围,以刑事诉讼不同阶段为立足点,坚持"两条腿走路",分阶段设置,突出司法审查、司法确认和当事人提请复议、复核功能,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民事诉讼中的当庭认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进行审判方式改革 ,当庭认证制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当庭认证制度与民事诉讼相关环节等出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在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案件时存在办案主体混乱、办案程序不规范、部分民警办案有畏难情绪、犯罪认定标准不明确、是否适用刑事强制措施认识模糊、血液检测主体及检测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开展办案技能培训,提升民警办案能力,明确驾驶行为认定标准,界定醉酒驾驶案件办案主体,规范血液检测机构和检测流程,正确运用刑事强制措施,规范醉驾案件办案流程。  相似文献   

11.
刑事立案监督 ,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的案件没有依法立案 ,以及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 ,对被害人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案件进行监督 ,是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办理被害人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案件开展调查工作的作用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 373条的规定 ,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 ,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并根据事实和法律 ,进行必要的审查。该规定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调查权 ,明确了调查工作是立案监督工作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12.
留置和治安传唤是行政强制性措施,刑事诉讼中的传唤属于侦查措施,拘传属于刑事强制措施。留置的使用在治安立案和刑事立案之前,传唤和拘传使用于立案之后。留置前后都不应该有传唤和拘传,传唤和拘传也不一定并用。留置、传唤、拘传在同一案件中不得对同一嫌疑人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运用最普遍、最复杂的证据种类之一,对其认证需要证据规则的指导。我国刑事立法中应建立刑事证人证言的认证规则:优先证言规则、补强证言规则。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了监察与司法的部分衔接程序。其中,立案程序的缺失导致强制措施的启动缺乏正当性,不利于当事人的权利保障和诉讼程序运转的自洽。未来的司法解释中应确立“形式立案”,即以受案代替立案,对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不再进行立案前的实质审查,但须明确受案具有开启刑事诉讼程序的功能。在留置与强制措施的衔接上,立法采用了“留置+先行拘留+强制措施”的模式,其中先行拘留具有过渡性,逮捕、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才是对接留置的最终措施。但立法上对于留置转先行拘留后最终可否不采取任何强制措施缺乏周延规定。依据案件系属理论,对于审查起诉阶段退回补充调查的情形,系属关系并未消灭,案件仍系属于检察院,处于审查起诉阶段,对犯罪嫌疑人应当继续沿用之前的强制措施,并继续保障辩护人的相关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5.
刑事拘留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其运用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权利在刑事诉讼中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和尊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9条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期限、延长期限及理由,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公安机关延长拘留后不及时变更其他强制措施、延长拘留自由裁量权大等问题。对公安机关延长拘留问题进行规范和监督,有利于规范讯问,遏制刑讯逼供;权力制衡,防范司法腐败;保障人权,维护程序价值。完善延长拘留的检察监督制度应有以下举措: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建立对延长拘留的备案审查制度进行刑式审查,建立延长拘留合法性审查制度进行实质审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侦查监督职能,建立制裁制度及救济制度,完善嫌疑人被错误延长拘留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6.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均实行刑事当庭宣判,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宣判时限。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对宣判的立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当庭宣判不仅与现代刑事诉讼的根本理念相连,更是集中审理原则、陪审制度、定罪量刑分离等刑事程序的延伸,只有采用陪审制,实现定罪量刑分离,刑事当庭宣判方可得到完整意义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公诉案件一审当庭认证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刑事诉讼法初步确立了控辩式庭审方式,关于控辩双方庭上举证、质证、各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对于合议庭是否应当当庭认证,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务操作也不拘一格,本文拟就当庭认证的界定及规则设计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功效。一当庭认证的界定笔者认为,当庭认证是指合议庭在开庭审理中,基于控辩双方提供的经过当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析、审查、核实、判断,鉴别其真伪,在法庭上确认其证明力有无或大小,进而认定案件事实的一项诉讼活动。当庭认证强调庭上中心,不是庭外认证,它…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 ,有关当庭认证制度的存废问题 ,学界和实务界都争议颇大。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争执的原因 ,并粗浅地设想了一下解决的办法 ,以协调对立双方的观点 ,设置合理的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9.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运用最普遍、最复杂的证据种类之一,对其认证需要证据规则的指导。我国刑事立法中应建立刑事证人证言的认证规则:优先证言规则、补强证言规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未决羁押比例偏高、侦查模式高度依赖羁押手段、非羁押强制措施运用率偏低等问题,在降低未决羁押适用比例的实践中存在过高估计诉讼化审查程序作用、监督职责高度集中、解决思路不够统筹兼顾等问题。降低未决羁押适用比例是刑事司法制度中的系统工程,应当通过合理配置司法控制职权、建立灵活适当的审查程序、完善非羁押强制措施执行工作、加大辩护律师的参与度、运用新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衔接刑事特别程序等多维度路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