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典权,通常的看法是它是在承认土地、房屋的产权为私有的大背景下,努力调和现实的生存需要与尊崇祖训、维护家族荣誉的道德理想的结果。但对清代北京城区旗房出典的研究揭示了诱致典权产生的另一种原由,即生活的窘迫与能居住却不能出售的公有住房,最终催生了清代北京城里的旗人典房现象。  相似文献   

2.
清代苗族解纷文书如诉状、判词、告示、乡规、契约等对于研究清代黔东南苗族地区在剧烈社会变迁背景下纠纷解决方式的演变,展现苗民真实的法律生活和司法图景具有重要价值。清代黔东南林业贸易的繁荣和"流官"体制的建立,促使苗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理师诵唱"演变为"请中理讲——禀(送)官究治",衍生出民间调解、官府审判、官民互动相结合的苗民独特的解纷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朴学思潮在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上均有建树。前者以“经学即理学”说为主轴,搭建了足以让清代学者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形成朴学正统的同时,还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后者以效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为核心,创制了精良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科学精神炳烛。朴学思潮之失,在于学术理路上存在缺陷、以及适用性价值的缺失。前者是其发展途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后者一旦发作,歇息易也。  相似文献   

4.
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民族语言的、简洁通俗的表达方式揭示深刻的道理和真理性认识,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之一;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若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应当最大限度的通俗与简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语言表述十分简洁、明白、通俗,但其具有公理性,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维方式特色上把握党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书通过分析清代的农民、士绅、商人、僧人、道士、妇女、“中人”等民事诉讼主体,探讨了制约基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因素。作者力图突破以王朝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以清代社会各阶层的人为中心,从他们的差异性、主动性入手,阐发我国传统社会法律规则的特点,以及法律与社会结构、秩序的关系。在清代法律、社会史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大清律例》是清代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大清律例》中的一些条款明确支持妇女在丈夫去世后为其守节,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一些妇女拒绝再嫁的权利。为了维持孀居妇女的生活,《大清律例》还从财产继承以及选择子嗣等方面规定了孀居妇女享有的权利。这些条款的制定,表面上使得清代孀居妇女比一般妇女享有更多的权利,本质上却是清政府提倡妇女守节的工具,是造成清代节烈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历程可以划分为生存和生活两个层次。因此人的审美活动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在生存层面上 ,人的审美活动以喧泄情感为主 ;在生活层面上 ,人的审美活动以追求心智的升华为主。而由于人生历程的复杂性 ,生存和生活的轨迹会时时交错。因此 ,审美活动也应把通俗与高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要努力使审美主体参与到其中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其从与个体关系不大的潜价值转化为个人所遵从的显价值的过程。推进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要以理论的通俗化、在丰富的活动中、以手段的科学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清末立宪经历7年,其性质是专制改良,不是民主革命。清末立宪失败有经济发展、政治传统、文化变迁、派别较量、族群关系、人物作用6个层次的原因。清末立宪失败对清廷维新派、清廷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这四个政治派别各有不同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
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对于李白的诗歌给予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并且极富创意。这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太白志在经世,而诗多出世语;太白诗放言实是法言;太白诗思精而韵高,时有独得之句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的文学所呈现的成果形态不同,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亦不同.北京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其文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线索和规律.边荒色彩成为前建都期北京文学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浙西六家诗钞》是一部清代道光年间刊刻的选辑浙西六位名家诗作的清诗选本。选家吴应和和马洵在该选本中通过序跋、小传、评点等形式表达了宗宋为主、兼采唐诗的诗学倾向,具体体现于选家对"浙西六家"的评价、对具体诗家诗作的点评以及时人对钱载诗风的不同解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清末北京警务学堂消防队,既是学堂内的警察教育对象,同时又是一支经常参与警务实践的实战队伍,其将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体现了警察教育的特殊规律,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初唐时期统治者对天降祥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政治依赖,受其影响不但产生了大量润色鸿业、歌颂祥瑞的表奏赋颂,而且渐渐形成了初唐诗歌"观照自然"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确立雅颂文学写作的基本感发方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以及咏物的过程中,也着重强化融和绚丽的嘉祥气氛,甚至表现民间生活的风物之美,佛寺道观的福地圣域都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柳如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女诗人,她的作品一洗传统女性创作的绮罗香泽之态,遣词庄雅,格调高绝,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开展柳如是研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柳如是的优秀诗歌作品传世不多,进行柳如是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开掘其中所包含的人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代台湾妈祖信仰十分兴盛,也产生了很多的有关妈祖信仰的碑刻。这些保留下来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台湾地区妈祖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碑刻对保存和传承妈祖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加速度的原理发展,至清代而达到极度繁荣。迄今仍有作品传世的清代诗人,少说也在十万人以上,超过此前历代诗人总和的若干倍。但他们的生卒年,目前能够现成查到的,仅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日后像编纂《全清诗》以及地方诗歌文献之类,这都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从有关原始资料中不断补充考察清代诗人生卒年,的确很有必要。文章以十位杭州诗人为中心,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