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爽 《学理论》2013,(21):67-68
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邓玲玲 《学理论》2012,(32):53-54
幸福是康德哲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将其归纳于"至善"之下,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严格限制在道德的范围内,充分论证了道德对于幸福的意义,同时,康德还提出了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认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观,对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如何实现幸福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吴云 《理论探讨》2013,(4):64-67
道德信仰的研究要从逻辑理路僭越历史理路中走出来,首先就要澄清所借鉴历史理论资源自身的逻辑理路,这就是历史目的论下的康德道德神学的逻辑存在。具体体现在:道德神学的逻辑位置在于由道德应然状态到道德实然存在的逻辑中介,逻辑起点在于"人的二重性(有限的理性存在)"的存在,理论内容是二大公设及其理性、现世的二重性存在,而最终的指向和归宿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会永 《学理论》2009,(11):21-22
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因为他固守自然与自由的分离。然而,对康德来说,二元论其实只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其最终使命是实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以划分两个世界的方式论证了自由对自然的优先性,接着又通过道德信仰学说论证了自由与自然统一性,最终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克服二元论,而且对克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何以感动中国?倘若对他们作一道德评价,他们是道德责任的默默承担者,他们是道德境界的"慎独"追求者,他们还是重振道德信仰的时代偶像,这就是他们感动中国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8.
徐进 《学理论》2012,(35):35-36
从道德相对的观点看来,不同的道德个人或群体的道德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共同的道德标准。道德"相对"表现为不同的组或个人的行为,甚至所有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及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有助于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1)
康德在"自由本性"的基础上,从自由意志、道德律令出发,指出善恶概念既不是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理性的先验假设,也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材料,而是存在于道德法则之中并由道德法则所决定的。因此,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服从就是道德上的善;反之,如果违反了道德律令便是道德上的恶。康德并没有直接论述道德善恶,而是从逻辑可能性、实然和应然三个层次出发对道德善恶观进行了阐释。康德提出的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的道德善恶观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体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10.
朱奕瑾 《学理论》2012,(32):55-56
"责任"在康德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重要而又关键。康德强调道德是出于对责任的尊重而行为,他极力反对以行为后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做法,认为如果仅仅是人的行为的后果合乎责任,而行为的动机是因为爱好或者其他个人的目的,那么这一行为则无多大的道德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以道德动机为起点,引出了"德性""善良意志""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义务论这一概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功利化的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给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从康德的道德义务论出发,探究了"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命题"和"命令式检验"在其道德义务论中的地位与关系。从德育内容、立德树人、道德评价三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永琼 《学理论》2010,(7):28-30
道德信仰是信仰的基本形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道德体系中的最高价值理想或最高人格境界,凝聚或整合着各种道德诉求和规范。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由于旧的道德信仰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在此,文章重点分析了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该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5)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为善良意志做了论证,阐释了道德规律,并称意志的自律性为道德的最高原则。然而后世的道德现状并未像康德所期望那样发展,反而式微。通过分析启蒙以来理性的发展,来解释正是自律原则自身的悲剧性逻辑,使其无法如康德所设想那样走向目的王国。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特殊,就是"敬重",它是康德唯一承认地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情感。是由纯粹实践理性指导,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其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有限性注定了人不会完全依照道德法则行事,而道德情感此时在人的主观上就起到了一个动机性的作用,促使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法则相符。敬重本身作为一种情感,属于现象界,但是其对象是属于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道德情感虽然会抑制人的感性部分,但同时也会使人意识到道德法则的威严和崇高,从而唤起了人的最高使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向着崇高迈进,人性不断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3)
道德典范可以把道德行为具体化、形象化,具有促进德育的功能。但是从康德先验哲学角度来看,道德模范不具有伦理价值,甚至对德育还有反作用。康德的实践理性观点是一种元伦理学观点,尤其适用于已经具有形式思维的大学生德育。因而,有必要分析康德论证的合理性,并对大学生德育中的道德模范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姚红 《学理论》2012,(1):177-178
关怀伦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新的伦理思潮,核心概念是"关心"。这一伦理思潮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式,也为医学生道德责任心的培育开辟了新思路。因此,在培育医学生道德责任心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相结合;积极创设关怀感化教育情境;充分发挥教育者榜样引领作用;建立以关心为主题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道德素质的优劣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表现,同时又受到道德环境的制约,优化社会的道德环境是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可通过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善社会的道德环境;通过树立高尚的先进的道德主体榜样来营造主流的道德环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等为道德环境的优化创造条件,以此来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世界的演变,信仰为宗教独占的情况已经改变,信仰文化正走向开放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人类对精神崇尚的多样性和选择权利。道德信仰是一种属人的非神性信仰,全面性的道德考察思路能够证明道德信仰具备信仰超越性、普遍性、完满性的条件。缺少共识性的道德供给是当今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本问题。道德共识的本质是价值共识,社会价值观是重建当代道德信仰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立红 《学理论》2009,(10):168-169
道德榜样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他们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影响,道德榜样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道德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