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经历长达五年的停滞乃至逆转之后,中国司法改革的步伐近日骤然加速。7月9日,最高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针对八个重点领域,提出了45项改革举措,其核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司法责任制、落实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实现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的统一管理。12日,上海市正式启动了司法改革试点方案。“上海方案”旨在明确法官、检察官的人员构成,削减院长和庭长的行政性权力,调整审判委员会的地位与功能,加大司法专业活动的权重。这些改革切中长期困扰中国司法的顽症,为其成为真正意义的司法初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韩玮 《协商论坛》2014,(9):44-45
7月12日,上海市公布最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简要方案。此前的7月9日,最高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直指司法改革中的“硬骨头”,提出建立法官员额制,取消裁判文书院长庭长审批制度,废除不符合司法规律的考核指标等举措。按照上述纲要思路,《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司改方案”)明确了5项改革内容: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省级统一管理的体制,以及探索建立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经费省级统一管理的机制。与上海自贸区一样,中央对上海的司法改革试点也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要求。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二分院以及徐汇区、闵行区、宝山区的法院、检察院8家司法机关已被确认为先行试点单位,期限半年。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试点机关尚未将司改的最终具体方案上报上海市委,上海司改暂未实质性运转。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已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2014年6月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中央司改办负责人也就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表示,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决定,就以上前4项改革,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  相似文献   

4.
热词     
《今日海南》2015,(3):6-7
<正>司法改革海南率先在全国完成法官选任作为中央确定的全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七个试点省份之一,海南率先在全国完成过渡期法官选任。海南原有法官1540人,改革后,法官人数减至1133人。考核+考试,决定了谁能在海南当法官。海南法院司改试点主要涉及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司法责任制和省以下法院机构、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等四个方面。其中,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是司  相似文献   

5.
疑罪成因论     
从司法实践看,疑罪成因主要有刑事案件的复杂性、判定主体的局限性、司法工作的失误性和客观方面的制约性等方面。明了疑罪成因,司法人员明确疑罪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而在实务中勇于正视而不是回避疑罪问题。针对疑罪的成因,采取完善刑事诉讼机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案、提高司法人员办案水平、增强侦查科技含量等相应措施,可以有效地防范人为造成的疑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正司法体制改革是件大事。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他强调,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4项改革的要害是"去地方化"、"去行政化"。只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干扰,解决  相似文献   

7.
汤维建 《同舟共进》2013,(10):22-24
司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按其内容和轻重,可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二是司法职能改革;三是司法机制改革;四是司法管理改革。这其中,司法体制的改革最为关键。进行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深刻认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目前的司法体制存在四个矛盾:一是司法的国家性与司法的地方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司法的开放性与司法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司法的职业性与司法的民主性之间的矛盾;四是司法的非行政性与司法的行政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法官员额制是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施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基于经验研究与逻辑思辨之方法,透析改革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法官离职现象""案多人少状况""司法效率低下""法院行政化""模糊职责定位"等,挖掘改革本身不完善之处,如"传统行政化体制""资源配置不协调""选任标准固化"等,剖析制度异化的根本问题,如"改革限制与逻辑悖论""重构秩序的杂乱困境""改革过程障碍""改革程序非实质性""改革制度滞后性与不确定性"等,最终确定适合我国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基本向度,包括加强审判独立理念、优化法院资源配置、迈向精英司法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9.
曹伟 《小康》2012,(9):90-92
正从2010年10月1日起,历时多年,一场被法学界称为"法官的自我革命"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在全国3000多个法院全面展开试行"规范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是中央政法委确定的重要司法改革项目,也是全国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张永辉 《人大建设》2014,(12):40-4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对此也规定了更加明确的改革措施。作为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合议制改革能否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目标,事关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成败。就法院今后如何深入推进合议制改革,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统筹资源:内涵式发展思路组建新型审判团队新型合议庭改革作为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其必然要求司法主体全部参与。首先,需要对法院所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彦茹 《人大研究》2014,(11):41-4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司法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标志着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试点实施阶段。中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一表述虽然原则但却高度概括,意蕴深刻。一、从执政党对司法改革表述及其实践的渐进性看其意蕴1.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推进司法改革"。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与此相适应,首次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为贯彻落实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出台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  相似文献   

13.
2014年3月31日。海南省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省份后,在省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坚强领导下,与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了《海南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11月18日,该方案获中央政法委批准。2015年1月29H,省检察院召开了全省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以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完善司法责任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维权和维稳构成改革措施正当性的独立理由。司法维权与司法维稳的一致性获得充分肯认,而其内在差异则被忽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司法改革在总体上显得莽撞和冒进。当下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必须立基于"维权"与"维稳"双重考量之上,在司法程序的刚性与多样性之间、司法的消极属性与能动司法之间、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5.
一、深化审判公开的视角切入审判公开在历次司法改革中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重点被一再强调。仅就制度层面而言,经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已形成了审判公开在原则、意义、内容、方式、载体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基本框架。但制度的实施状况还不够理想,"纸面上法律"所遭遇的"实施困境"似乎在不停地演示和印证着"尺蠖效应",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审判公开不需加强,依法就够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审判公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并非仅仅是"些微困难",而是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以往对审判公开制度所作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人大月刊》2014,(11):35-35
上海作为第一个获得中央正式批准司法改革试点方案的省市,全国瞩目,任重道远。调研组围绕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内容、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改革的法治需求等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建议。一、司法体制改革方向正确、意义深远调研组实地考察了上海和湖北两大试点省市的司法体制改革情况。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2月30日,北京第四中级人P民法院迎来建院5周年的日子。5年来,四中院按照中央、市委改革部署,在上级法院的正确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注下,案件管辖不断完善,审判质效不断提升,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改革效应不断彰显,走出了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改革之路,谱写了具有四中院鲜明特色的改革篇章。  相似文献   

18.
周文彰 《楚天主人》2013,(10):49-49
<正>法官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依法办案,是神圣职责;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办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或提前"定罪"的现象,有的甚至舆论一边倒,来势汹汹。这种试图以"舆论审判"来影响甚至左右司法审判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舆论审判"和司法审判关系的深思。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锐利,用起来就越要当心。舆论表达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些消极的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司法公正与司法体制、监督制度、司法人员素质、司法机关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着重从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监督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素质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要实现司法公正 ,必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完善司法监督制度 ,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司法的公信力是保证司法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条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也是提升我国新时期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司法改革意义重大。深化司法改革,内容涉及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主体等制度。相对的司法独立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性要素;充分的司法公开为提升司法公信力提供了外部条件;实质的司法参与形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形式和要径;有效的司法监督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保障;高素质的司法主体构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