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载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应是各级人大执政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是一个由“完善法制”到“实现法治”的转变过程。法治的政治基础中有若干的普适性原则 ,如民主合法性、权力制约、政治文化等 ,但这些原则必须立足中国法治化的历史与现实 ,才能形成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模式。基于这样的中国背景 ,中国法治化的现实路径必然有其特点 :在民主政治与权力制约的法治体制选择上 ,应以中国基本政治规范为基础 ,以规范党政关系为核心、提升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为现实切入点 ;在法治的文化建设上 ,应立足中国的国情 ,把握现代先进的法治文化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在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居于战略核心地位。我国服务型法治政府是在人民主体地位和公民权利本位的指导原则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内,根据公民意志和国家法律组建起来并且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基本职责的政府形态。人民主体性是服务型法治政府的本质属性,决定着服务型法治政府的公共性、服务性、民主性和法治性特征。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要以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机构设置、创新运行机制、强化依法行政"这一整体布局中持续和创造性加以推进,并且有效建立高质量的制度保障、法治保障和高水平的队伍保障。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权利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关切。中国民主政治类属于人民民主,其价值理念与历史实践内在赋予了执政党以领导核心地位,并要求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现广泛、真实的民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在利益代表、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等政治功能方面与民主政治的规定性要素相契合,并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政治平衡、政治稳定、政治整合的显著治理优势,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稳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政治发展的经验,集中体现为在一个强大民族国家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和法治,在理论上则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统一"路径,力图实现党国体制下的"强国家"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良性互动,并高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以此为启示,聚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在政治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高度上,坚定不移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显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和民主感召力,这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庆祝。  相似文献   

8.
人民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包含三个层次的规范内涵:首先,以人为本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追求;其次,人民民主是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要求;再次,依法治国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通过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推进民主法治化和促进全民守法,才能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原则。  相似文献   

9.
9月15日,肇始于195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迎来了整整60年的特别欢庆。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总结人大制度的风雨历程和实践得失,对于未来的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无疑意义深远。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大制度完整总结了我国政治运行的经验,亦标志着注重“人民性”的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除了人大几近瘫痪的“文革”十年,人大制度在五十余年的实践中,整体扭转了中国的政治传统,它特别突出地诉诸“人民”的政治热情和行动,以人民为主体构建基础性的社会结构与目标,作为国家主体的工农阶级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政治地位。在一个官僚传统深厚悠久的东方大国,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10.
良性的政治发展意味着国家治理能力强、法治水平高、政府对公民对社会事务程序性参与度高,且三者均衡发展。党的十九大从建设高效政府以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完善民主政治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法治建设以约束公权、规范民权这几个方面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此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树立政治发展新理念,消除人身依附文化是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三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仝尧 《淮海论坛》2013,(2):10-12
一、法治环境释义及基本要求 法治环境概念的逻辑起点在于法治概念的定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指出法治包含两重涵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法治概念经历了2300多年,法治的两点基本属性让法治建设的国家奉为经典。中国法治建设走过30年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依法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越发达,民主意识越增强,公民权利越完善,法治对于地方治理的意义就越重大,法治环境的构建成为了地方政府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只有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质量和实效,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才能真正得到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不断彰显。当前,经济社会和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不仅提出了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中国建设都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任务的重要承载者、推动者,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质量和实效,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发挥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13.
何峻 《长江论坛》2006,(4):13-16
行政法律制度从实质上看是一种利益保障制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行政法治的至上原则。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原则,提高人民群众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民主参与程度,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善待人的权利,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皇凤 《桂海论丛》2012,28(2):58-62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实现制度正义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现代社会,缺乏制衡的国家权力和资本权力往往成为威胁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压迫性力量。在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定情势下,有效制衡国家权力与规训资本权力既是确保制度正义的关键,也是转型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议题。制度正义的实现,仰赖于一个高度组织化与制度化的现代社会的存在,并在一个开放的民主宪政制度框架中,通过各种政治行动者之间的平等博弈、公共协商和理性妥协而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万其刚 《中国人大》2012,(23):26-27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和一系列新的论断。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权在民(或人民民主),是近代以来政治领域中所阐扬和倡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或理念,也可以说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在我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本帮你解读民主政治的杂志。这是一艘承载法治思想的航船,它驶向未来。《人民政坛》创刊于1992年,是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治为己任的时政类杂志,发行量已达8万册。杂志秉持"权威性、准确性、指导性、可读性"的办刊方针,和"个性鲜明、特色具备、富有品牌效应"的定位,积极传播民主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和首要之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依法治国的含义决不是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以权治民"。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治理国家,其中包括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运作和行为,也就是"依法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中共八大把健全法制作为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紧迫任务;系统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依法办事思想;在总结人民民主法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党对人民民主法制工作的领导;并借鉴苏联教训,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等主张。中共八大在法治领域的积极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陶爱萍 《前沿》2006,(4):144-147
社会主义法治是法治发展到现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历史形态。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还包含着人们对某种由法律所统治的理想社会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它具有特定的价值目标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本质,它是一系列理性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宪政法治与政治文明关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也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表现出来。宪政与法治紧密相联,宪政法治意味着一种法治型的宪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