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花与刺     
《先锋队》2013,(3):56
画外音:人民群众最为深恶痛绝的腐败就是以权谋私。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于个人与公家是"彼此不分",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如果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私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要么"公有"要么"私有",不可能存在既"公有"又"私有"的状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绝不允许个人私有制的存在.张闻天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驳斥了这一误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私关系做出了全面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公与私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公与私的对立,但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通过正确地坚持按劳分配可以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地解决.  相似文献   

3.
张晋卢 《先锋队》2014,(4):15-15
正作风就要用权为公。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在公与私之间,关键要厘清权力的空间和界线。因为权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终身享用;不是私人定制,更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在用权之时切莫忘本,切莫敷衍,切莫以个人能够得到多少好处来左右用权的公正度。“三公”经费,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组织授权,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4.
邹焕聪 《唯实》2012,(12):41-46
随着私人部门投资经营公共事务现象与日俱增,公、私部门合作完成公共事务的公私协力取得长足发展,公私协力的经济学依据值得探讨。公共物品的分类理念以及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区分理论为公私协力奠定了经济学基石。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为公私部门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失败"及其防范理论为公私协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委托—代理机制说明打破政府垄断、实现公私协力的正当性,委托—代理关系的层次性表明缩短公私协力有关链条的必要性,而其解决机制则进一步为分析公私协力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可以说,公共物品区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分别为公私协力奠定了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私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要么“公有”,要么“私有”,不可能存在既“公有”又“私有”的状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绝不允许个人私有制的存在。张闻天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驳斥了这一误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私关系做出了全面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公与私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公与私的对立,但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通过正确地坚持按劳分配可以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地解决。  相似文献   

6.
正说起全国最年长的老红军黄开群,有些人可能还不熟知。但他的"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却被人们广为流传,也让人肃然起敬。时至今日,这话越琢磨、越品味,越觉得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公"的对立面是"私"。黄开群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被调整负责后勤工作。黄老这辈子干革命可以说是分为两截:一截拿枪杆子,一截拎钱串子。老伴郝书琴不无幽默地说:"俺家老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全国最年长的老红军黄开群,有些人可能还不熟知。但他的"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却被人们广为流传,也让人肃然起敬。时至今日,这话越琢磨、越品味,越觉得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公"的对立面是"私"。黄老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被调整负责后勤工作。1960年春,时任河南省军区供给部部  相似文献   

8.
公私关系是贯穿我国历史并牵动全局的一个重要范畴;公私对立,立公灭私的传统理念及其与精英主义政治传统的结合既妨碍了国人对公共政治事务与自身之利益关联的认识,也妨碍了他们对于政治的责任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愿;在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的操作性层面上对于公私关系的处理或者说格局安排则导致了独立自主的“私域”和“公域”的双双阙如,从而妨碍了有利于人们有效参与政治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如何在思想意识和制度结构上重构公私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公私协力的研究多从公私协力行为的角度进行讨论,鲜有从公私协力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状况无助于公私协力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为一个整合性概念,公私协力主体系指参与公私合作关系的公、私部门主体以及因合作产生的派生主体,具有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主体角色的复合性、主体目标的合作性等法律特征。它可以划分为原生型主体与次生型主体两大类,前者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公法上的消费者,后者涵盖公权力受托人、特许经营者、政府业务承包人、社会合作管制主体以及公私合作公司。公私协力主体的兴起,对于我国行政组织法构成了挑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讨的新型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在对佛家的批判中,主要认为儒佛有公私之别.但对“公私”二字的界定,王阳明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本体层面,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指责佛家之“私”,将儒家之“公”作为心学本体的某种概括.他的批判基于对佛教深刻的理解,逻辑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对于维护儒家其时的地位,促进佛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1.
正老红军黄开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说的一句话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这就是:"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黄开群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被调整负责后勤工作。老伴郝书琴经常对人讲:"老黄这辈子干革命分为两截,一截拿枪杆子,一截拎钱串子。"并不无幽默地说:"俺家老黄尽管只有一只眼,可对待公与私从来不睁只眼闭只眼。"  相似文献   

12.
我们长期习惯于使用公有制和私有制概念,但仔细推敲,这种公私二分法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褒贬明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中,公私之分已经内在地包含着褒贬意味、价值评价。社会意识的基本倾向是:公是先进的、高尚的、优越的,而私是落后的、卑劣的、丑恶的,甚至是万恶之源。二者高下已分,扬公抑私也就顺理成章。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不仅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通行原则相悖,而且与事实也是不符的。  相似文献   

13.
基层干部本来就工作在基层,按说没有深入基层可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仅就乡村干部来说,是否深入村组、农户开展工作的问题就属此类。相对而言,各级都有自己的基层,同样有着要不要深入和如何深入的问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不愿下基层有种种表现:有的认为身在基层,对各种情况了如指掌,不需要亲临实际便可运筹帷幄。凡事心里想想,嘴上讲讲,便可以过去;有的把下基层看成是过“苦日子”,不如“家”里舒服,怕吃苦;有的一心图“高就”,整天迎来送往围着上级领导转,无心更无暇顾及基层工作;有的对实际工作外行,怕在基层闹笑话,干脆不去;还有的紧端…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心底最大的私往往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怨"上:怨领导处事不公平,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怨周围的同志对自己不了解,聪明才智得不到认同……怨来怨去,怨来了心情上的郁郁寡欢,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可以说,怨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心底无怨才会感到天高地阔.  相似文献   

15.
腐败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此非危言耸听。"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殷鉴未远,必须警醒与反思。党政领导干部"消极腐败的危险",实则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突出表现。背离群众路线,势必损害党的形象,割断党的"执政生命线",后患无穷。腐败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腐败猖獗,则党心不立,民心不聚。故此,打"老虎"与拍"苍蝇"必须齐头并进,提振民心,提升公信力!当前,制度建设与监督体系逐渐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得民心,反腐声浪再掀高潮,党风廉政建设朝着更加文明与健康的方向迈进。"政者,正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表率,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16.
廉政格言     
《天津支部生活》2010,(9):41-41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西汉)刘向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以私为首恶。“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一人如此,一国亦然,所谓“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相似文献   

18.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竹坡诗话》记述,一位官员办公时收到一封家书,为查看信件,他专门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的蜡烛。"公烛""私烛"之别仿佛一个隐喻,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公私之间,本如楚河汉界,理应泾渭分明,这是为官从政的朴素逻辑。然而现实社会五光十色,一些人内心之"小我"难免膨胀,逐渐模糊了  相似文献   

20.
王洁 《世纪桥》2007,(10):45-46
儒家"家国同构"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倡导公忠为国、爱民爱国、以身许国,强调个人要秉公去私,以公克私,崇德重义,修身为本。这一思想恰能为建立"和谐关系"的途径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