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思想战线》2013,(Z1):1
张文勋先生是全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家、中国古代美学专家、文学史家、民族文化学家、诗人,在全国文学研究界和高校中文学科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文集》等。张文勋先生于194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学校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在云南大学从教60年来,先  相似文献   

2.
<正>张文勋先生,乃全国著名学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家、文艺美学家,云南学术界泰斗,云南省文史馆名誉馆长,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全国文艺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中文学科界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其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出版有《张文勋文集》6卷、《张文勋文集续集》4卷,共计10卷,近300万字。先生于84岁高龄之时,凭记忆并依据日记及平生所作诗词作品的记载,撰写了《心影屐痕——张文勋的学术人生》一书,为  相似文献   

3.
明卫红 《前沿》2011,(8):51-53
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介绍、学习、扬弃西方本体论美学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美学权力话语的历史轨迹可以表述为:境界说——王国维;文学(界)革命说——梁启超;美育说——蔡元培;价值说——朱光潜;反映说——蔡仪;社会观念说——吕荧;社会主体性说——李泽厚;个体主体性说——高尔泰。尽管中国的主体性美学没有西方语言美学的诗意浓烈,但同样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展开的人的美学。  相似文献   

4.
靳桂玲 《青年论坛》2006,(1):135-138
对新时期的文学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品,从分割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贯穿始终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对金钱、物质的崇高叙述;对婚姻关系的质疑;对人性直接进行游戏和调侃等。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另一脉———热爱世俗传统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现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及流露出一种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学术简讯     
张文勋先生《民族文化学》、《民族审美文化》二书出版首发式及座谈会于9月23日在云南大学科学馆举行。张文勋先生是我国古代文学文艺美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他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近半个世纪,出版了《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忡国古代文艺理论论稿》、《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等十几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作。他长期担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南诗词学会会长等职。他作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亲自主持了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社科研究课题,并主持编著了一系列的学术著作。他主编的《白族文学史》(修订史)是我…  相似文献   

6.
刘绍卫 《今日广西》2007,(21):37-39
在20世纪90年代,我正在古都西安读大学,对广西文学的印象,似乎是朦胧的,在大学课堂发现广西文学只有陆地的《美丽的南方》、韦其麟的《百鸟衣》等零星的作品,其他的只剩下红遍中国的《刘三姐》电影了,以至于在《电影美学》课欣赏电影时发现《黄土地》竟然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时,心中自然有一份惊喜。毕业以后,  相似文献   

7.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然而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其标志之一便是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城市文学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价值评判中更是如此。文学从城市生活中淡出,将使城市的生态和心态处于从未有过的人文危机中。城市文学到底遭遇到哪些创作瓶颈?到底是城市文学缺乏应有的艺术水准和美学高度,还是评判标准出了偏差?城市文学又该如何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创造出独特的话语方式和体系?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理论路径,2月19日,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经验的多元表达、城市文学概念的理论溯源、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实绩与缺憾、城市小说的类型化倾向辨析、城市文学新的美学形态的开掘、城市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学主体重构等话题展开研讨。现选发部分专家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8.
《研究与交流》2007,(5):43-43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及所形成的“意与境浑,情与景化”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概括。实际上,企业对于品牌名字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这种文化所体现意境的认可。所以,能否利用中国文学和艺术所具备的独特意境,创造出大气而有意境的品牌名字,  相似文献   

9.
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君 《思想战线》2001,27(3):78-81
韦勒克力图将文艺社会学、形式派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符号论美学、现象学美学融合起来,把文学外在的社会生活、意识观念方面同作品自身内在方面结合为一个符号和意义多层结构的整体,以克服文学内容与形式二元的对立,但是他并没有把它们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骨子里仍然是形式本体的观念支配着.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自身身份及其文学的特殊性使得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存在差异。俄罗斯文学界对纳博科夫的评价批评褒扬俱有,批评为主;美国的纳博科夫研究则上升到了美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者关系的研究视角;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起步较晚,受美国影响较大,延续着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12.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3.
朋友们,大家好!我个人的专业是美学,主要是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史,但是近七八年来又主要致力于环境美学研究。环境美学的问题在中国最为突出的是城市问题,所以我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的建设问题上。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题目是《城市——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14.
刘纲纪先生,1933年出生,贵州普定人,哲学家、美学家,当代中国坚持主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代表人物,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湖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刘纲纪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始终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和艺术理论,由此形成了他的社会实践本体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新建     
正徐新建,祖籍黔东南,生于贵阳,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人类学和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首席专家。早年从事音乐工作,喜欢文学和戏剧,1979-1983年就读贵州大学本科期间参与学生剧团活动,排演话剧《当风帆扬起的时候》获得全省戏剧奖,毕业作品为自编自导的电视片《现在进行时》(与同班同学合作)。1983年起发表散文、报告文  相似文献   

17.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8.
正读这部著作,最为亲切的竟然是迎面撞来的中国德文学科史的叙述:"早在1959年,几位中国日耳曼学者便在冯至先生的带领下,集体编写了一部《德国文学简史》。"虽然史实略有出入,但毕竟唤起了吾辈亲切的文化记忆。《德国文学简史》1958年12月北京第1版,分上、下两册,30万字。上册由冯至独著,下册的作者还包括  相似文献   

19.
正张文勋先生是全国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和文艺美学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元老,亲眼目睹与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大的学术事件和理论思想的变迁,尤其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界的诸多人物事件、学术思想的盛况与沧桑。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构建等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论,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讨论尤为深入与热烈,然而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与解决方法。对此,先生在其理论著述中都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马丽娣 《前沿》2013,(4):139-140
莫言的获诺奖作品《红高粱家族》(RedSorghum)受到国内外广泛评介,通过观照莫言作品与其他西方国家重要文学奖项获奖作品,可进而探究莫言作品获诺奖的根源所在,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理解的对话通道,使中国文学更快更广接轨世界文学。本文选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孤eEchoMaker)和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Wolf Hall),简要论述三部作品的可观照性之后,从作者主体性方面来进行观照,探讨中国文学在向世界文学国际标准化过渡中的融合及至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