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丰乳肥臀》自面世以来多有争议,它在莫言获诺奖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丰乳肥臀》事件包括争议、停印、畅销……等。欲望狂欢、苦难宣泄与文学讽喻交织的《丰乳肥臀》世界是"作为老百姓"的莫言写作立场针对当代语境中所建构而成,现实主义特质与感官化盛宴的论争使得文学媚世问题凸显。作品从审美内涵、期待视野、作品传播这三个层面叙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变迁,以及这种期待视野对莫言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这一段话,是莫言的由衷之言,也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应大力加强翻译工作。莫言获奖,译作家们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3.
宁明 《求索》2013,(6):169-171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三十余年创作期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感觉化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粗鄙和杂糅组合的语言也出现在作品之中,莫言以“先锋”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到了新世纪,莫言小说语言趋于平实、凝练,并受到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当然,莫言小说语言绝不是对某个文学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传统影响并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莫言文学语言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马丽娣 《前沿》2013,(6):141-142
文学作品的获奖代表了具有评判权的文学批评家的认可,比较获奖作品的共性在挖掘作品主题的寓意方面具有启发作用。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与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分获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两部获奖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隐喻,利用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视角之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角度进行解读,可见这些隐喻有效辅助了揭示两部作品共同表现的忧虑主题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6.
刘绍卫 《今日广西》2007,(21):37-39
在20世纪90年代,我正在古都西安读大学,对广西文学的印象,似乎是朦胧的,在大学课堂发现广西文学只有陆地的《美丽的南方》、韦其麟的《百鸟衣》等零星的作品,其他的只剩下红遍中国的《刘三姐》电影了,以至于在《电影美学》课欣赏电影时发现《黄土地》竟然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时,心中自然有一份惊喜。毕业以后,  相似文献   

7.
《小沃村》以文学特有的手法,对政绩异化、生态失衡、精神贫困问题予以了审美观照,作品所进行的这种审美观照,一方面是秉承了我国文学关注民生、干预生活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则赋予作品以温暖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刘曲 《前沿》2013,(2):138-139
希拉里·曼特尔与莫言,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代表着世界文学及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世界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走向影响深远.两者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独具匠心的狂欢美,不但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感官冲击,也为世界文学的鉴赏与评价引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黄璐 《当代广西》2008,(1):56-56
李建平、黄伟林等合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以下简称《文学桂军论》)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的结项成果。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与研究偏重对思潮流变的审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的思维模式,将文学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1.
《西京杂记》全书六卷,共132条,其中46条与文学活动有关。从内容上来看,书中完整保存了19篇汉代文学作品,记载了当时24位文人,提及23篇(部)作品名称,还有作家、作品评论,作家比较等极丰富的资料,蕴含了西汉文学发展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欧娟 《求索》2008,(7):173-175
文学期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创办于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主流叙事成为其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但也发表了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在当时受到批评的边缘文本。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张力、人物心理的话语锋力和爱情主题的话语磁力三个层面,来重新解读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人民文学》边缘文本所彰显的话语力量,从中获得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欢 《求索》2013,(9):159-161
沈从文和莫言分属20世纪前后不同时期的中国乡土小说写作的大家.沈从文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而莫言则荣幸地成为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两人的小说写作都属于乡土文学的范畴,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中国乡土社会的镜像。纵观两者的乡土小说艺术,有一致之处,然而亦有不同之处: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呈现的是文学的艺术.而莫言的乡土小说呈现的是艺术的文学。两者以其不一样的格调,建构出了中国乡土社会不一样的情境。  相似文献   

14.
《灰姑娘》和《叶限》是两个世界闻名的民间故事,由于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携带了不同的地理基因印记,在文本中也显现出迥异的地理特征。文学地理学是批评和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文学地理学这一研究视域为切入点,探究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灰姑娘》与《叶限》两个民间故事中女性抗争意识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与思考》2006,(7):10-11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结果揭晓,3月2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在深圳揭晓。从77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多幅新闻摄影作品中挑选出的128幅(组)作品获奖。其中美国《时代周刊》的Paula Bronstein的《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获“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中国林勤的《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等16幅作品获金奖,美国Franco Pagetti的《搜捕起义军》等18幅作品获银奖,  相似文献   

16.
方志红 《求索》2008,(2):192-194
布衣文学观是钟嵘的根本文学观念。它在《诗品》中凸显为两点:一、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选录诗人,尤以布衣寒士为主体,形成中国文学第一个布衣诗人群,奠定了布衣文学的中国文学主体地位。二、坚守布衣诗风,针对玄虚、繁密的流俗,提倡“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诗“质”美趣。布衣文学观是关注生命的文学观念,它瞩目于生命精神的弘扬、生命的提升与安顿。  相似文献   

17.
《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蒋振华中国的梦文学(以文学形式写梦的叙述性作品),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庞大家族里,是常常被人们冷淡和忽略的一个旁系。其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庄子》之前,许多作品就有关于梦的记载,如《论语》中有“不复梦见周公”的条文...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段历史,《山乡巨变》所描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早已经成为过去;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湖光山色、人物形象,人情风俗、方言土语,无不具有浓郁的湘楚地方特色,这正是它作为地域文化文学化石之表征。而周立波的浓郁故乡情结、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情趣则是它作为文学化石之成因。  相似文献   

19.
覃卫媛 《传承》2014,(12):145-146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盛唐"时人莫不知矣"。作者不但在绵长的历史时间上表达了多才为累的无奈心情,作品更通过对多重文学空间的建构抒发功业不就的激愤,从而赋予了诗歌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可从文本空间形态的文本物质层、结构形式层、表述层与指涉层等几个层面加以解读,有助于理解诗歌所呈现的丰富复杂的文学空间内涵。  相似文献   

20.
韦晴川 《传承》2008,(24):96-98
《飘》这部在中国广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被选入新编大学教材。但该如何理解作品存在的诸如对南方历史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及女权主义意识等复杂的内涵?只有把作品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可发现文学对历史的乌托邦化是中西文学里的一个共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