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晚清国人切实体会到了被迫以签订国际条约的方式来解决和国际社会种种纠纷的痛楚与无奈。条约也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纠纷及政治冲突的主要方法。晚清时代国人对国际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靠近的转变,无不体现出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西方国际法"时的"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蒲安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使节,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从蒲安臣的经历以及《蒲安臣条约》看出:晚清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产物,而清政府则希望利用美国相对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善意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蒲安臣条约》在劳工、留学等方面对日后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裴毅然 《同舟共进》2012,(10):66-69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西方整体差距愈发明显,几条军舰、数干英军就让天朝上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南京条约》。现实逼着寰内士林必须“睁开眼”,必须“推窗西望”,“追赶”成为必须接受的现实。此前,中国士林一向自我感觉良好,若无西方炮舰怒海而至打上门来,怎么可能揖迎西学?救亡乃晚清打开国门必不可少的驱动力,无论严译论著或林译小说,直接动力均来自“救亡图存”这一时代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李传利 《理论月刊》2012,(9):102-106
“废约”问题源自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华政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反应了美国台海政策的演变趋势.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美国利用此条约干涉中国内政,要求美国政府必须予以废除.尼克松时期,中美两国高层就“废约”问题进行了最初的交涉.卡特政府采用“按约终止”方式,最终解决了“废约”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克己 《同舟共进》2014,(12):20-24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清朝与沙俄:两个王朝相继结束之后王克己:1840年以后的中俄关系是怎样的?牛军:从1840年一直到1917年,这是沙俄对中国造成严重损害的时期。首先是沙俄参与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活动,对鸦片战争以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里的各种权利,沙俄也要一体均沾。其次是对中国领土进行了贪婪的掠夺。清王朝被迫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沙俄不但获得了其他列强的特殊利权,  相似文献   

6.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一般认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三国在中国取得了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相似文献   

7.
蔡如顺 《前沿》2012,(19):93-94
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法的位阶;第二,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方式;第三,国际条约与我国国内法律冲突的解决.我国在这三个问题上的规定存在立法分散、司法适用困难等缺陷.完善这些问题应该要分两步走.首先,通过宪法、基本法律规定国际条约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其次,借鉴美国对条约分类的方法,对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许家宜 《台声》2014,(4):74-74
今年又逢岁次甲午,二甲子120年前清廷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大和帝国的“领土”。厥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也变成了“敌国”。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即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当时的长安城是繁华的都市,众才荟萃的世界中心。到了明朝,出现了日本海盗,  相似文献   

9.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活动于各主要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晚清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先觉醒的一批中国文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由于受到"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既传播西方科学却又排斥西方思想,固守传统文化却又面临进退失据的文化困境。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身份、信仰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揭示了近代中国曲折的历史进程在知识分子思想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频繁地参与国际交往,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越来越多。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的适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及其典型实践后,针对我国适用国际条约的现状,提出了应采取“纳入为主,转化为辅”的适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2006年4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与西班牙的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第一个生效的引渡条约,是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开展引渡国际合作方面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中西引渡条约中方谈判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徐宏参赞评价说。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腐败行为早已国际化。中国有许多腐败分子卷款潜逃海外,以至于外国成了中国腐败分子心目中的天堂。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使晚清朝廷的国际移民政策由禁止放任转为保护侨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是其政策转变的标志。虽然起初这种变革是被动的,且有诸多弊端,未能充分保证华侨不受歧视和虐待,但其影响极其深远,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本文就晚清侨务政策变革的实现过程及变革产生的背景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王红坤  孙希尧 《人民论坛》2012,(23):244-245
作为国际法组成部分的国际条约在英美国家有着各自的适用方式,英国以转化为主,美国以纳入为主。文章以相关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时的效力位阶由宪法明确规定,同时以转化为主,兼采纳入,规范条约生效形式。  相似文献   

14.
徐博东 《台声》2011,(12):60-61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转而采取所谓“保全主义”政策,继续扶植清王朝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有形瓜分为无形瓜分。而清王朝则对帝国主义允许它继续充当走狗而感激涕零,声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辛丑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5.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签订了大批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死要面子的大清国却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比如要求外国使节见中国皇帝下跪;在西方国家普遍驻使于中国的情况下,坚持不派驻外使节。1875年中英两国因“马嘉理案”谈判时,英方坚持中国必须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出任驻英公使,中国才有了首位出使官员。  相似文献   

16.
郭桂环 《人民论坛》2013,(5):250-251,241
众多双边投资条约(简称BITs)关于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规定差异悬殊,特别是在涉及争端解决事项的适用问题上,国际仲裁机构对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解释也不尽相同,造成了最惠国待遇条款的适用困境。结合国际仲裁实践来研究最惠国待遇条款的适用,对我国今后签订双边投资条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法思想的大发展时期:批判“唯一在欧洲得到承认的国际法法典”——维也纳条约;揭露西方列强的掠夺性殖民战争,捍卫殖民地民族的合法权益;揭露西方列强外交上的背信弃义,重申国际关系的进步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17日,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台湾,直至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中国政府才重新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有关台湾的全部史实及法律都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中国与西班牙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引渡条约。更为重要的是,条约首次规定了死刑不引渡条款,从而表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引渡条约具有条约的属性,死刑不引渡条款在中国的适用对条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带来了若干挑战。为此,我们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当前国际发展的趋势,对《宪法》及相关国内立法予以适当的修改、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死刑不引渡条款在中国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际条约的适用与我国宪法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焱 《人大研究》2003,(12):29-31
“约定必须信守”是一项古老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法领域内得到广泛认可 ,而且发展成为国际法上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在条约缔结后 ,各方必须按照条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 ,履行自己的义务。由于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主权平等的特点 ,这一原则为国际间的相互信赖创造了条件 ,从而为维持和发展正常的国际关系、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支持。正因为如此 ,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确认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并强调其重要意义 ,许多重要的国际文件也都载有条约必须遵守的规定 ,如196 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 1986年《维也纳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