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俊 《今日民族》2012,(10):61-61
很多年前,在看《阿诗玛》、《五朵金花》时,我就想楚雄彝族自治州也应有一部表现自己民族形象的文学作品。期盼多年,我终于欣喜地看到,大姚彝族作家、诗人起云金,以其对彝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学修养,写成了丰满感人的小说——《咪依噜》。小说把一个美丽的彝族姑娘咪依噜展示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正>彝族人爱美,每逢节日或重要的日子,彝族女子的盛装上不仅有华丽的刺绣,还会缀满手工制作的银饰,十分隆重。在弥渡县彝族聚居地区,谁家要是生了女儿,从她出生时起,父母就要为她准备一套精致的银饰嫁衣。华丽、端庄、传统的彝族刺绣嫁衣与彝族女子一生相随。  相似文献   

3.
紫萍  丹业 《今日民族》2006,(12):I0002-I0002,F0003
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二日),彝州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彝族年。由楚雄州民委主办、彝人古镇承办的2006年楚雄城区彝族年庆典,围绕“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彝州”的主题,在彝人古镇举办了一系列热烈隆重的庆祝活动。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古代文化的明珠。彝族年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  相似文献   

4.
彝族祭祖大典“耐母”是以宗支为单位对全宗支共同祖先进行的集体祭祀,也是彝族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共祭仪式。“耐母”同时还是分支仪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为氏族名称,经过若干代繁衍,该氏族名称就变成支系名称,这是彝族支系繁多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彝族有很多支系,至今各个支系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跳歹是富源彝族丧葬场中一项重要仪式。其特点是在葬礼中加进一些载歌载舞的活动内容,使彝家的丧葬场面显得明快、活泼而不沉闷。富源彝族称跳歹为“转场”或“跳得儿”,是丧葬场中比较隆重的一件大事。居住在富源县墨红、竹园、营上等地的彝族,过去老人去世,亲友要拉牛上祭并转场“跳得儿”,葬礼办得很隆重,常弄得家境衰败,故有“死人不吃饭,家当要一半”的说法。现在虽然拉牛、抬猪上祭的习俗已经少见,但“跳得儿”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却愈来愈热烈,成了当地进行歌舞比…  相似文献   

6.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7.
早在二千多年前,哈尼族祖先就从每年的十一月到十二月选定一个吉样日子作为“昂玛突”节日。哈播村“昂玛突”节在各位村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定为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举行。1992年,元阳县政府正式批准,哈播昂玛突”节由俄扎乡政府主办。在节日前夕,要选节日主持人,俗称“咪谷”。“咪谷”系村里儿女双全,品行端正,德高望重,未丧偶的老年男人。“昂玛突”节为期3天,第一天由“咪谷”举行祭把活动:在村里选定的“寨神树”周围摆上一头猪,一只大公鸡,数对染色鸡鸭蛋,染色糯米饭和长龙宴酒等供品,由“咪谷”在寨神树前跪拜,乞…  相似文献   

8.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彝族的传统宗教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彝族人认为:人生在世时,灵魂附在身上,人去世以后,灵魂变成多种,《作祭经》中说:“人死有三魂,快魂去阴间,善魂守祖灵,恶魂守坟堆。”为了让亡魂回到祖界,就必须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彝族《指路经》就是彝族人民在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念诵的一种经文,它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10.
在大姚县一带,只要是彝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很多很多以核桃树为主的林果树,这些林果树,不论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成了彝族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被称作“铁杆庄稼”、“摇钱树”。那么,最早的时候彝族为什么会想到栽树呢?树与彝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那时的彝族群众就有现代人的商品市场观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多方进行了考察,发现栽不栽树,栽什么树竟与彝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彝族支系庞杂,宗教信仰较多,从滇东到滇西,古时候的彝族先民们对山、石、树、虎、龙等十分崇拜,好多地方都有“神林”、“神树”崇拜习俗,…  相似文献   

11.
彝族古代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对彝族古代文化的基本特性、类型、层次、特征和精神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分析,指出悠久的历史性、强烈的民族性、独特的地方性和结构的整体性构成了彝族古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大陆喀斯特山地文化、农牧文化、姑则文化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主要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彝族古代文化呈现出“一统性”、“人文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2019年“百名人才”培训班上,李毕有些特殊,他既是弥渡县文联的干部,也是弥渡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彩凤的儿子和徒弟。“妈妈年纪大了,今年我代替她参加培训。”李毕说。弥渡民歌是大理州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县是著名的民歌之乡,是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民间都有唱山歌、调子的传统风俗,从12岁登台到如今,李彩凤的山歌、调子在当地无人不知。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枯城县统战部门引导和支持统战成员,以各种支农活动为切入点,为新农村建设出实招,办实事。截至目前,该县统战部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四下乡”活动,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养羊、食羊的习俗。在云南各个民族风格各异的“羊菜”中,独有云南彝族的“羊菜”古风犹存,给人带来一种久违了的山野清醇,令人食之不厌,留连忘返。其名菜有四:名菜之一:“羊皮划水”。这是云南南涧县彝族极具山野古风的一道“羊菜”。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云南南涧地域的彝族过火把节,要持续7天左右,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彝族男女老少不仅背上了粮食、蔬菜、油盐等调料,前去赴会,而且还牵来了山羊等家畜家禽。在欢歌狂舞之余,彝族山民拾来了柴禾,选择一个有水的山野之地,用木棒钉成四方形。将山羊宰杀之后…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是白族传说中的 “白子国” 故地, 也是彝族腊罗支系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明清以来, 这里又是汉族屯垦的重要区域。 南诏铁柱庙位于弥渡县境内, 庙内铁柱铸造于南诏时期, 一千多年来受当地白、 彝、 汉等各族群众祭祀崇拜。 在不同历史时期, 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族群关系的影响, 南诏铁柱的信仰内涵各有侧重。 从族群关系对信仰内涵的影响来研究南诏铁柱, 对突破已有认知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6.
位于大理州东南部的弥渡县,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傈僳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2.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9.4%。全县山区占总面积的91.34%,有1个彝族乡和17个特困民族村公所,全部分散在高寒贫困山区。1991年弥渡县被省政府列为教育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之一。为此,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山区的民族教育和人才开发工作,把发展半寄宿制教育作为加强山区民族教育,培养人才,振兴山区经济的重点工作来抓。1988年全县对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校点布局调整。目前,17所省定半寄宿制高小,38个教学班,均已合理地分布在17个山区特困村公…  相似文献   

17.
石屏是云南省彝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其主要聚居地是龙武、哨冲、龙朋、牛街四个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彝族属于石屏的土著民族,其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的古籍就有彝族的记载,直到民国年间,仍沿袭旧称“倮罗”、“夷族”。石屏的彝族支系有花腰、三道红、仆拉、山苏。  相似文献   

18.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的金沙江大峡谷里,生活着彝族、苗族、壮族、傣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民族居民。在这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风情。但“甩磨秋”和“磨秋赛”,却是这些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彝州梅葛     
彝州楚雄,人类摇篮,彝人家园。在这块神秘撩人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因梅葛文化而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彝州文府”、“梅葛故地”的地方。这里彝族文化发达,素有“乐舞之乡”美誉。这就是中国彝族梅葛文化发祥地——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