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裴小明 《党政论坛》2011,(21):16-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它实现的根本评价标准在于末端是否落实,但从理论构建的起端到“化大众”的末端,每个环节都需要把握特点规律协调推进。这些环节既体现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是阶段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32.程、复合机制,要着眼多维度、多层面,从理论的起端到“化大众”的末端,每个环节都需要着眼实际协调推动,把握各个维度的特点规律。要实现内容的彻底化,着眼多种传播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内化与传播的切合,关键在于各环节的衔接和互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在末端见效。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化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体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和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鲜明地展示出与时俱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诠释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遵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理论自信和充分的理论自觉将指引中国人民继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政治任务。列宁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推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路径是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灵魂所在是"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指向是"化于多质的大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为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战略的需要。当前,我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尚不完善,需要加快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范畴等角度,纲要式地说明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研究意义、基本观点、构建途径和重点难点,对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的规范性论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拥有多重内涵,呈现整体性特征。这一过程在实践中的拓展,给实现"中国化"主体的历史创造性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依托于党的实践而转化为现实,凝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中,表现为理论生长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聚焦了主体能动性与客观"时势"的统一,由此催生了"习近平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思想"的形成,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凝结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聚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所赋予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必然性在主客观统一中的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重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这样一个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实现与社会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大众化意味着人们对该结论的普遍认同和实践运用。在改革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观上需要经历政治实现和社会实现两个环节,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现代化持续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有:通过调查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通过理论工作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通过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通过概括提升使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关于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思想、理论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通俗化的思想、构建有效宣传机制的思想以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探析——基于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信仰大众化,它既是理论大众化的升华,又是实践大众化的动力。"向文而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本原指向,"以理服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主导机制,"以文化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重要资源。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文化品格不是"价值无涉",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要兼备文化指向、兼循文化逻辑及兼顾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0,(9):45-45
张兴国在《辽宁大学学报》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听得懂”,这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又要善于将晦涩的专业学术语言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语言和日常生活话语,让更多的人能听得懂。二是“能接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精神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进行了几十年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前提;普及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核心;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通俗化的结合是关键;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毕生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在强调正面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深刻的批判.这一批判的实质在于强调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它深刻体现了邓小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实践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张兴发  李长泰  焦能 《学理论》2012,(22):25-26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国化、大众化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而大众化的实现更有赖于语言形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语言大众化,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还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言大众化的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7.
张凤艺 《学理论》2014,(6):31-32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做了独特的解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最大特点是其语言风格通俗化;而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里的精髓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于伟峰  李文桥 《理论探索》2011,(1):25-27,70
胡锦涛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实现理论创新中国化;二是探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内在动力,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三是强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做到思想阐释时代化;四是构筑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平台,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重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化大众",以艺术语言的形式包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艺术语言的内涵,是传播者在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原旨要义基础上,充分考虑受传者的接受心理及言语习惯,运用修辞等艺术手法,化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为富于美感的具体形象生动。其艺术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审美性和通俗性上,审美性包括音感美、语词美和句式美,通俗性包括生活化、口语化和形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