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力 《检察风云》2013,(7):48-49
近年来,大量个人信息被非法买卖,成为新型犯罪的根源,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为此,公安部先后于2012年4月20日和2013年1月14日,两次在全国开展打击非法获取和交易公民个人信息行动,一些犯罪分子纷纷落网。2012年10月15日,河南省商城县一名出售公民个人信息1.2万多条、牟利6万余元的警察被判处拘役。  相似文献   

2.
高山  江舟 《法庭内外》2014,(10):6-8
正海南省文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交警林雁,财迷心窍,下载海南省车辆信息3万余条出售给他人,公安部督办此案,海南警方侦查人员经深挖细查,挖出一个横跨6省、市,贩卖公民车辆信息共104万余条,涉案金额达104万余元,8人出售贩卖公民车辆信息的连环大案。2014年4月20日,海口市龙华区法院以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一审判处林雁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以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一审  相似文献   

3.
高山  江舟 《公民与法治》2014,(15):40-42
海南省文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交警林雁,财迷心窍,下载海南省车辆信息3万余条出售他人,公安部督办此案,海南警方侦查人员经深挖细查,挖出一个横跨6省、市,贩卖公民车辆信息共104万余条,涉案金额达104万余元,8人出售贩卖公民车辆信息的连环大案。2014年4月20日,海口市龙华区法院以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一审判处林雁有期徒刑九个月,  相似文献   

4.
薛培  周利 《中国检察官》2013,(14):24-27
本文案例启示: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非法登陆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该系统中存储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同时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者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但从犯罪目的和客体看,行为人非法获取房源客户信息的目的在于通过出售、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谋取非法利益,侵犯的主要是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因此应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南网 《政府法制》2013,(19):51-51
据报道,2011年至2013年5月底,广东省深圳市检察机关已对5《)名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者提起公诉。对9名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者提起公诉,至今已有55人被法院宣判获刑。  相似文献   

6.
黑丁  王丽英 《江淮法治》2010,(22):32-33
3名来自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三大电信企业的员工,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源头。他们分别被指控犯有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三项罪名在2009年2月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中正式设立。而这3个电信“内鬼”是新罪名出台后。国内揪出的首批通信运营商的内部员工。  相似文献   

7.
案情回放:非法交易 公民个人 信息安全受到严重侵害 2009年3月至12月间,被告人谢某利用某通信公司授予其所在公司进行手机定位业务的权限,先后多次为他人提供的90余个手机号码进行定位,非法获利9万元;被告人黄某先后多次将其作为某通信公司客服中心职员所获得的机主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200余条出售给他人,非法获利1万余元;  相似文献   

8.
根据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具体是指违反刑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出售是指以获得对价的商业目的或者经济利益为目的,将自己掌握的公民信息非法出卖给他人,从中牟利的行为;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排除了合法提供的行为;窃取是指通过秘密方式取走公民个人信息的载体而获取个人信息;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是指以窃取以外的方法没有法律依据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立法超前性的角度考虑,目前可以将非法采集或者收集(包括骗取、利诱、胁迫、非法购买、非法持有)公民个人信息、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处理(包括非法披露、更改、转移、冒用)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化。同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方式包括接受行为,主要是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9.
白龙  刘薇 《法律与生活》2011,(16):64-64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黄伟帆等7名电信单位员工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告人刘红泼等14人以买卖等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10.
保护范围如何界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难点之一,在于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随着技术发展,个人信息的定义也随之不断变化.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把公民的个人信息作为隐私权的一部分来保护.直到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信息"首次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正式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发展及商业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犯现象时有发生。为有效应对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三个具体罪名。本文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该类案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公民个人住处的范畴作出界定,详解其来源条件和违法条件,并试对情节严重标准作出设定。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5日。身着绿色囚衣的23名犯罪嫌疑人齐刷刷站在被告人席上,随着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判长徐辉长达40分钟的宣判。这个犯下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多项罪名的团伙.引爆了中国最大的“出售个人信息罪第一案”。  相似文献   

13.
将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入刑,可有效遏制当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现象,但司法实践中认定此罪情节严重的构成要件较复杂。情节严重的认定要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要从侵犯的信息数量及行为次数、信息隐秘程度、信息扩散时空范围、被害人精神伤害及物质损失情况、被告人获利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刑法修正案(七)>通过设立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希望进一步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然而纵观该条文出台之后的司法实践环节,却发现诸多疑问.本文以浙江省首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例为切入点,由现实问题引申至司法实践环节,再进一步追溯到立法层面,...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疑难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当代法学》2011,(1):72-78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实践中适用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司法机关对于两罪的适用难以把握.应当及时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个人信息的内涵、犯罪的主体范围、行为方式的种类、情节严重的标准,从而推动相关司法解释早日出台,促进两罪实践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丁嘉  李鹏  杨佳 《法制与社会》2014,(7):278-279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规定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其主体是特殊主体,主观上不需要具有营利之目的,犯罪客观方面,其手段多样化,行业化。目前查办身份信息犯罪,存在证据固定难、情节严重判断难的情况,亟待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专业性调查,协助执法部门打掉特大制假售假集团;通过人性化调查,挽救了破裂家庭,惩罚了当代‘陈世美’,帮助孩子远离了‘网瘾’."进入江苏镇江某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网站,这种"惩恶扬善"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然而,正是这家貌似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其老板孔俊却在短短10个月时间内,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7万余条. 今年2月,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对被告人孔俊提起公诉4月9日,京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孔俊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将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增加规定为犯罪,对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这些信息的行为也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家以追债、调查婚外情等为主要业务的商务咨询公司,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大量个人信息。2013年12月4日,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该公司负责人及三名员工因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一年六个月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分别处以罚金。  相似文献   

20.
《法庭内外》2010,(11):12-14
东方摩斯商务调查中心跟踪偷拍婚外情,并在网上买卖公民信息,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2010年9月1日,这起私家侦探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这是北京市法院审理的首例私家侦探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