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为探讨鸡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有无背侧组、腹侧组之分,用游离原型HRP(FHRP)和酶标类霍乱原(CB-HRP)注入鸡舌下神经所支配的舌部肌肉和气管部肌肉,用四甲基联苯胺(TMB)进行显色,在延髓横断面上清晰地观察到被标记的舌下神经核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即舌下神经起自其神经核的背侧组和腹侧组,而舌下神经气管支是由腹侧组神经核发出的,证实了鸡舌下神经核腹侧组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用酶标类霍乱原(CB-HRP)注入鸡舌下神经所支配的舌部肌肉和气管部肌肉,用四甲基联苯胺(TMB)成色法进行组织化学显色,在鸡延髓横断面的切片上清晰地观察到被标记的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分布和轴突走向。发现鸡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核外树突向八个方向分布;还发现鸡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的走向与哺乳动物的不同。说明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走向有纲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用休主1.0~2.5kg的成年母鸡9只,将殊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腺胃和肌胃后2~4d,经心室灌流固定,取双侧颈、胸、腰丘各脊神经节,制成50μm厚的连续冰冻切片.TMB法反应呈色,明视野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腺胃的脊神经感觉神经元标记细胞位于T_1~T_5脊神经节,峰值在T_2脊神经节.肌胃的脊神经感觉神经元标记细胞位于T_2~T_6脊神经节,峰伍在T_3脊神经节。腺胃和肌胃的脊神经感觉神经元在脊神经节中的分布节段和峰值,分别与其交感节后神经元在交感于中的分布节段和峰值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研究鸡盲肠感觉神经元的定位。结果表明,被标记的支配盲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位于T2~LS1和LS8~LS12脊神经节,峰值位于T5,T6,LS9和LS10脊神经节;在颈静脉神经节、结状神经节和脊髓内未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5.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结合溃变电镜技术,观察了8只SD大白鼠小脑前核(桥核、下橄榄、外侧网状核、桥被盖网状核和旁正中网状核)中皮质纤维终末的溃变型及其与各核中小脑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结果:溃变型有3种,即电子致密型、微丝增生型和电子透明型;电子致密型溃变为皮质纤维的主要溃变型,分布于各核,微丝增生型和电子透明型很少,只出现于个别核;电子致密型溃变含圆形清亮型小泡、多形清亮型小泡和混合型小泡的3种终末,其中绝大多数溃变终末含圆形清亮型小泡;溃变终末中的一部分与HRP标记的小脑投射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其中大部分为轴树突触,少量为轴体突触。观察结果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皮质脑干纤维与小脑前核中的小脑投射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6.
用E14~16天Wistar鼠胚脊髓组织植入成年Wistar大鼠夹压伤的胸髓内,术后1~6个月经组织学及细胞化学反应检查,显示移植物同宿主脊髓接触紧密,移植物中生长发育的神经组织,以“组织桥”样结构向宿主脊髓延伸并与之融合;移植物与宿主脊髓组织间的界面(i-nterface)有神经纤维相互伸延。示踪剂HRP可由脊髓伤区的尾端跨越伤区,在伤区头端的颈髓及其以上的脑干内恒定地出现了较多的标记细胞。这些主要结果证明,胚胎脊髓组织与宿主脊髓已经建立了解剖联系。  相似文献   

7.
何玉琴  刘英 《中国兽医科学》2005,35(10):798-800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鸡直肠感觉传入神经元的分布,证明鸡直肠脊神经感觉传入神经元集中分布于双侧T5~LS3和LS7~LS12脊神经节,峰值位于T7和LS10脊神经节;LS7~LS12区段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明显多于T5~LS3区段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标记细胞为椭圆形和圆形。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支配鸡肝的交感传出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将CT-HRP溶液注入鸡肝门周围区, 动物存活3-4 d后,经左心室灌流固定,取内脏神经节、肾上腺神经节及双侧胸、腰和荐段交感干神经节,制成50μm厚的连续冰冻切片,TMB法呈色反应,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结果发现, 支配鸡肝的交感传出神经元胞体位于内脏神经节(占41.9%)、肾上腺神经节(占41.7%)和T2- T7交感干神经节(占16.4%)。在交感干神经节中,标记细胞的峰值位于T5、T6交感干神经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硫代硫酸醛复红法(TAF)来显示催产素、加压素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奶山羊下丘脑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这两种神经元均为多极神经元。胞体较大,呈圆形、梭形、梨形等形态,胞质中有丰富的分泌颗粒,它们集中分布在视上核(SON)和室旁核(PVN)中,有少量的神经元可分布在室周核、环状核、穹窿周核和交叉上核。个别的可出现在视前区、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外侧区、前联合核等部位。在一些主要分布的核团内还可见到大量的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有的神经纤维内可明显地见到串珠状的分泌颗粒。神经元的突起及神经纤维有较明显地走向第三脑室和附近血管的趋势。因此,催产素和加压素有向脑室和血管释放的可能性。在细胞外还可见到较多的阳性颗粒,成堆分布,这些可能是催产素和加压素中的结合蛋白分离后被着色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幼年牦牛松果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幼年牦牛松果体的组织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镜下,幼年牦牛松果体由松果体细胞、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电镜下,松果体细胞的电子致密度低,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微管、微丝和核糖体,典型异质细胞器突触带呈球形,多位于质膜附近。神经胶质细胞内的线粒体丰富,胞体突起呈球形膨大伸入到松果体细胞之间。松果体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间均存在突触和连接复合体。牦牛松果体内的毛细血管为连续型,远腹侧血管周围可见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特异性抗体对神经元的损伤机制,分离提取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并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分离纯化IgG,观察这种IgG(anti-SMN)对无血清培养大鼠脊髓神经元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的脊髓细胞中确有部分神经元表达LNGFRmRNA,这些阳性细胞呈多角形、三角形或椭圆形,胞浆呈蓝黑色,胞核未着色,即为运动神经元;培养神经元暴露于anti-SMN48h后,anti-SMN组LNGFR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狭缝杂交定量检测anti-SMN组LNGFR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60%;培养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在抗体组明显增加并且呈量效关系;anti-SMN组钙结合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培养细胞暴露于抗体48h时明显增加,胆碱酯酶((AChE)阳性细胞则显著减少。提示LNGFR参与抗体介导的神经元损伤,可作为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一个特异指标,anti-SMN对培养脊髓神经元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法(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之氧化物酶复合物),冰冻连续切峙,对六只成年罗斯母鸡的间脑及毗邻端脑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样物质作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LHRH核周体主要分布在隔区、皮质连合床核周缘和下丘脑视前区。另外,在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内侧核、交叉上核、丘脑室旁核、丘脑背侧核、终纹核以及前连合核,均有零散分布。核用体多呈梭形、多角形、也有卵圆、不规则形态,直径在12.0~14.4μm,胞质内有探褐色不规则的免疫反应阳性颗粒。LHRH阳性纤维呈深褐色念珠状,膨大部直径约1.4μm。一般纤维颗粒小而稀少,着色浅,在隔区交织成网,在隔外侧核有许多纤维与侧脑室腹内侧缘平行成束,在皮质连合床核周缘及第三脑室灰质带内形成背腹向的疏松纤维带,僵区及后连合处,也有较多的纤维。纤维终末支颗粒粗大、密集而深染,主要集中于正中隆起,多呈栅栏状分布。此外,可见终未支深入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血管腔内。皮质连合床核及周缘密布LHRH核周体和纤维,为鸟类所特有。鸡脑僵区及后连合处有较多的阳性纤维,在前人也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鸭瘟病毒(DPV)UL51基因的特性和功能,根据DPV UL5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UL51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栽体上,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再将该目的片段亚克隆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cDNA3.1-UL51,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其转入COS-7细胞;应用实时荧光RT-PCR、Western-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UL51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转录、表达和定位情况.结果表明,UL51基因在转染后6 h即已开始转录,12 h开始表达,24 h时转录和表达量均达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该基因在COS-7细胞中表达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3 ku.比预测的分子质量(约27.1 ku)大.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该基因产物早期聚集于COS-7细胞的近核区域,晚期位于胞浆和胞核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