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孙嫦婵 《前沿》2005,(8):154-156
作为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弗兰克提出了法律不确定性和事实怀疑论两大学说。事实上,在纷繁的法律现象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规则的不确定性、规则与目的的经常背离以及案件事实的难以捕捉。这些因素,都为严格规则主义提出了一道歌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于是,法官的司法自由裁量在司法实践中的重大作用得以彰显,而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伦理的法官对法治的介入显然不会重归人治的泥潭。  相似文献   

2.
严格规范主义与自由裁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法理基础 ,而行政法所具有的成文法局限性使行政自由裁量因素的介入成为可能。我国立法中给予行政主体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限 ,易导致行政主体滥用职权和裁量的不合理性。因此 ,应健全对行政自由裁量的法律制约机制 ,确立合理性原则作为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从原则上进行控制 ;完善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诉讼法 ,从规则上进行控制 ;建立行政公开制度、参照先例制度等 ,从制度上实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不断交锋、交迭、变更,造成了我国司法自由裁量权运作中大量的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完善:完善立法,加强立法解释;培训法官,提高法官素质;改进司法裁判文书,加强判例指导;开展对司法自由裁量问题的理论研究,从法理学上为司法自由裁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待司法的三段论推理过程,法律理论从崇尚严格逻辑到允许法官自由裁量,在法秩序内外的各种选择中寻求最佳答案。对于简单案件,法律陈述下的生活事实或许可以涵摄于一条相应的规NAT,演绎推理以得出结论;但对于疑难案件,特别是在规则含义模糊或者演绎推理出现局限时,法律解释的作用得以彰显。在法律解释中,各种解释方法的次序,法律解释的模式,法律文本的目的在解释中是否不可或缺,都还需要进一步认真讨论。  相似文献   

5.
案例指导制度是否具有发现法规则之功能,进而是否应当建立我国特色的判例法制度,取决于对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认识.该制度之功能主要有两种学说,即统一法律适用说和创制规则说.统一法律适用说认为,案例指导制度核心功能是统一法律适用,能有效防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并确保司法公信力.该学说有夸大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嫌疑并未能触及该制度功能之本质.创制规则说认为案例指导制度有创制规则之功能,并从微观层面探讨司法裁判规则之供给,触及到该制度功能之实质,但欠缺法理论证和案例指导规则类别比较性研究.自然法观是案例指导规则被发现和确认的法理依据,弥补了创制规则说法理依据之不足.指导性案例的公、私法区分,为进一步准确理解和评价案例指导规则之独立性和价值提供了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的本质属性是对行政权的规制,从行政裁量权的角度看,这种规制体现在对裁量的主体、权力取得、适用、动机、程序、手段、效果和责任的制约。由于行政裁量权的"自由"性、行权"人"的缺陷以及权力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的缺陷,扩张成为行政裁量权的内在要求,表现为越权作为、权限内乱作为、规避和懈怠四种形式。行政裁量与依法行政的博弈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再到统一的历程,实现统一的关键在于构建起立法、行政、司法、媒体和公众"五位一体",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外部他律和内部自律相结合的行政裁量权综合管控模式,并处理好"羁束与裁量""规则与原则"和"自律与他律"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司法裁量中法官的道德情感不可避免,且可在社会契约理论中寻找到其正当性根据。司法裁量中,法官通过判决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可作为正义冲突时的价值导向,引领公众的生活目标。但司法裁量中法官的道德情感也存在消极性,我们似乎只能寄希望于法官个人素质的提高,以保证法官的道德情感的发挥是在遵守法律规则的前提下运用。  相似文献   

8.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最终确立符合了现代文明社会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领域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是人权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在司法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罪刑法定与司法裁量之间的关系。司法机关对被告人是否定罪,对犯罪人应判处何种刑罚,均应严格遵循刑法的规定,严禁法外定罪和法外量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对刑事司法的最基本要求。但是,法律的实施离不开人的因素。司法裁量权作为司法权的一种,它对于案件的正确处理是十分必要的,法官在刑事审判中正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补充以新的内容,使法律与社会同步渐进地发展,从而既可以避免突变性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和阻碍经济发展。可见,在司法活动中,法官的能动作用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述我国罪刑法定原则下的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9.
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法律修辞作为一门贯穿于法治理论和司法实践之间的能动司法方法,是法律思维的过程再现,也是对法治建设中制度性规则和思维性规则的遵守。修辞方法不仅体现为微观领域的说服技巧,而且也是宏观领域中的论辩活动。在裁判过程中,通过"可接受"的前提选择和"可废止"的形式构建从而实现特定语境中的主体间说服,以"讲法说理"的方式弥补着法官裁判中解释和推理等司法方法的机械被动或价值缺位,从而增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树立起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过程中实现司法裁判的人文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0.
程式诉讼是罗马法古典时期的主要诉讼模式,在罗马法律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透过程式诉讼,我们可以观察到罗马法古典时期法律文化及司法文化的某些特点:司法权的国家控制与私人仲裁相结合;严格的形式主义与诚信精神相结合;法官在发展法律问题上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这些特点为构建我国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文化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信力建设与司法体制、司法机关人员素质、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直接原因有:一是司法权力配置不当和司法信仰缺失;二是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在司法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司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2.
周博文 《公安研究》2012,(10):43-48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是影响执法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职能日益扩张,自由裁量范围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执法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自由裁量是一把双刃剑,容易因主观臆断而毫无节制,导致国家执法权膨胀失控滑向自由无度。诚信原则与自由裁量权有着天然联系和区别,在本质上推动着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和发展。执法机关应从诚信原则的特性入手,详细探讨诚信原则介入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可行性路径,以期提高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曲升霞  袁江华 《求索》2014,(8):125-129
古罗马裁判诚信通过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对疑难案件的妥当处理,对当事人与法官提出诚信要求使司法得到尊崇,展示出巨大功能。后世诉讼法与实体法二元分离,裁判诚信仅表现为对实体法律关系的诚信裁量。近代以来现实需求促成了诉讼诚信原则的确立,裁判诚信复归圆满。在我国语境下裁判诚信价值的实现需要法官遵循统一诚信裁判观,对各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进行诚信裁量,运用自由裁量权弥补法律"漏洞",并诚信行使裁判权。发挥裁判诚信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诚信原则立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司法权威在一个社会的强弱程度是追求法治国家法治程度的坐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正的基础,是司法权威追逐的首要目标。我国长期以来将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隔裂,片面强调司法权威,忽略了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司法公信力的弱化趋势将损害法律权威,不利于社会法律意识的巩固和提高。同时应警惕"街头公正"异化而催生法律虚无主义的回潮和泛滥,冲击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的建设。因此,我国应加快司法改革以建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司法亚文化是指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司法职业人员在法律法规空白之处和自由裁量范围内遵照行为准则或者是对现有制度进行变通的行为表现。违法司法亚文化则是指司法职业人员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规定,属于违法性越轨行为。司法亚文化负向功能主要表现为破坏公平正义、强化敌意思维,诱发司法腐败。司法亚文化的产生,既有司法职业特性的必然性,也有本国国情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不论在刑事司法领域还是民事司法领域,法律适用不统一的现象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多重因素造成了适法不统一的司法困境,包括法律本身的不确定性、当事人诉讼能力的差异性、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以及审判信息沟通不畅。社会公众的认同是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内在要求,适法统一应当在合理限度内,提升司法公信力可以从健全案例指导制度和完善法院内部的沟通交流机制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刘君一  聂新国 《淮海论坛》2006,(3):43-45,37
司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而司法的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司法具有公信力的基础上.司法民主化、程序正义、司法官、司法既判力、法律信仰这几个方面是构筑司法公信力的基石.这些要素的完备与合理整合是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是对未成年人实行少捕慎捕原则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中办案人员往往倾向逮捕,而没有对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可行性作充分考虑。法律失范造成司法实践对"社会危险性"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为防止主观恣意,需要建立一套评估机制,规范自由裁量,使之科学化。非羁押措施可行性评估机制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预测学等科学方法建立,旨在通过评估非羁押的风险,正确判断未成年人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证明责任分配是证据法中的核心内容,又是决定诉讼结果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结合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对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法律规定,尤其是证明责任分配的司法自由裁量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的自由裁量是指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它是相对于羁束行政行为而言的。所谓羁束行政行为是指行为的范围、方式、程序、手段等均由法律作出详细、明确、具体的规定 ,行政主体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实施这种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但是 ,它的最大弊端是行政主体毫无自由裁量权 ,缺乏灵活性 ,只能循规蹈矩 ,不利于贯彻罚当其过的原则 ,不利于贯彻行政处罚与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的原则 ,不利于发挥对违法分子的教育效应 ,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 ,行政主体在依法行政的时候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