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围绕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重以集体智慧的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是做出科学决策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明晰事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及其重要观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影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恩格斯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经典著作,它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新中国成立前《起源》的翻译出版;第二,《起源》中重要观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第三,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斗争时期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第一,思想解放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三,不断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第四,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中国化,而且要民族化、群众化。  相似文献   

5.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我们党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与时俱进地自觉推动理论创新和创造。不断深化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规律性认识,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前提;从方式方法来看,守正创新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方法;从现实路径来看,“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陆  高纲领 《传承》2013,(9):52-53
十八大报告回答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出现的许多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发展确定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秘密性的理论刊物,该刊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月刊尤其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联系,据此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农村的阶级划分及党在农村中的工作重点,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至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初步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8,24(4):9-12
科学反思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途径: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助于纠正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有助于防止盲目骄傲和盲目悲观情绪,端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曾发生严重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在于:对国情把握不准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偏离;对世情把握不准导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偏离;对民情把握不准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偏离;对马克思主义把握不准,导致“三化”失去前提和根本。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在20世纪初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影响和培育了当时整整一代革命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都与对《宣言》的理解、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以他为个案,无疑可以探究到《宣言》对马克思中国化早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今天正确对待《宣言》等经典著作提供镜鉴,更清醒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周国琴 《求索》2011,(12):114-1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主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发展摆在首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从《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明确理论对象具体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问题。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正确实现《共产党宣言》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建 《岭南学刊》2012,(6):36-40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以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了从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构建和谐文化的艰巨发展历程。我们党在新时期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必须坚持顺应时代潮流为先导;必须坚持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现实为前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根本;必须坚持推进文化创新为关键;必须坚持增强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保障;必须坚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哲学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任务规定着党员修养的时代主题.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都内在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二者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者最终目标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经历了三次飞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第三、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系统的和谐世界论,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7.
肖铁肩  刘真金 《求索》2011,(9):104-106
从主体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人民群众不断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有: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产党的领袖对国情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需要以及人民群众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8.
尹海燕 《前沿》2012,(4):51-52
要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首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实践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指导中国建设;其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代表和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次,必须转变发展范式,实现科学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明确提出了建立"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理论的历史任务,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作了直接提示;主张从学理上有系统地彻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好理论前提;提出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