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构的统一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道路的自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对理论的自信深刻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制度的自信可以归结于:制度建设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它高度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主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论自觉促进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提升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检验,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程度所衡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有其依据的。道路自信来源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制度自信的依据是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书俊 《桂海论丛》2015,(1):11-1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彻底、之所以能说服人,关键就在于它自始至终关注人、关注现实人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在批判继承卢梭、黑格尔、尼采等思想家关于人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在科学的方法论前提下,对作为主体实践的“理论先导”的自觉和自信,对由主体实践孕育而成的“理论抽象”的自觉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实践体现,是增强实践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践行,二是来自于比较对象,通过和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而得到的心里优越感。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中国自信的力量之源,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起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围绕着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弄清楚四个维度:一是何为文化自信;二是从何坚守文化自信;三是为何要坚守文化自信;四是何以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自信是政党自信的关键标志,也是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特质。意识形态自信对于政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向前。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理论认知、历史积淀、现实评判和实践推动,其生成发展有着清晰的发生学逻辑。新的时代形势对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聚焦生成根基、生成基础、生成环境和生成动力,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化和辐射,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意识形态动力。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主义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理论自信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科学信仰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最宝贵的思想财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是对其理论的指导地位和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同,是对其理论功能边界的清晰认知和对其创新之必要性的责任担当.理论自信是共产党人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以实践检验为根据,以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保障,以实现人民的解放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对自己所坚持的理论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前提,理论自信是理论自觉的升华和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的理论资源来自于其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其实践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态势.要做到合理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前提,保持信与疑的适度张力即“信中有疑、疑中有信”是保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包括理论客体、实践客体和模范客体。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客体的时空界限,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实践客体的局部偏离,消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范客体的部分腐败,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的榜样力量。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应着重从理论客体的创新、实践客体的扬弃和模范客体的重塑三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0.
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迫切需要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新时期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增强理论自觉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增强理论自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前提,具有良好科技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并坚持躬身践行。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展开其理论、历史和实践轨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自觉引领中华民族在现实世界中批判反思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三个文化主体的新构建,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接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包含对内自信和对外自信两个向度,并区分为独特性自信和普遍性自信两个层次,成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文化自强是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重塑的现实语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12.
赵娜娜 《前沿》2014,(23):16-1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梦"为指导思想的新的执政理念,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之强盛,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与"中国梦"的完美接轨也同时保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逐步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主体人格自信,是通过诗歌作品探究创作主体心灵流变轨迹的中介,只有全方位地把握新时期诗歌主体心灵转化的内在规律,才能对新时期的诗歌作整体、历史的观照。  相似文献   

14.
金民卿 《人民论坛》2012,(22):32-33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以理论创新主体为核心,社会实践基础、思想发展逻辑、理论研究客体、理论发展条件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程序,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基础。从理论逻辑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以及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理论基础。从实践逻辑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构筑的精神谱系、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等从实践层面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现实底气。从历史逻辑基础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根脉,培厚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6.
"理论自信",既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自觉,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理解"理论自信"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从客观依据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崇尚人民主体价值观;从实践精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7.
警察执法责任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过错和行为四个方面。它是以警察执法行为违法为前提。警察执法行为依据不同标准可形成多种违法行为。警察执法责任的实质内容是违法责任的承担主体如何确定和承担形式如何落实,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文视阈下政治实践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政治实践在宏观层面是连接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纽带,在中观层面是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的桥梁,在微观层面是体现政治人格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过程,以上三个维度构成了政治实践的本质定位.政治实践作为政治主体在特定政治环境中运用中介改造政治客体的客观活动,因此,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中介和政治环境构成了政治实践的逻辑要素.政治实践作为人类三大实践活动之一,对改造政治关系、派生政治认识、提升政治文明和检验政治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政治实践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呈现出实践主体从阶级向民族延伸、实践领域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实践职能从刚性向柔性转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梁忠厚 《求索》2013,(9):126-128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由之更加明确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一贯要求.也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哲学基础。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标准。阐述和表明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支撑因素,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更高的理论视点和更深的认识层次上。进一步论述和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学习、运用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意为前提。然而在现实理论工作中,常常出现误解错解甚至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象,需要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