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文明 《理论月刊》2013,(1):155-158
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重要道德价值,节俭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俭作为一种生存理性,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它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俭德在继承传统俭德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责任,是现代俭德的出发点;公德,体现了俭德规范领域的扩展;生活方式,是俭德的现代诠释;节俭标准则是俭德不可或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大多从家庭视角或消费文化视角探讨节俭行为的塑造过程,却忽略了传统与当代文化话语互动的作用。文章通过对16位“抠组”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借助“工具箱”理论对文化话语在“抠组”青年建构节俭理解及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传统节俭话语与当代多元文化话语共同作为文化资源,参与到“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话语间存在着融合与背离两种关系,不同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节俭理解和行为。研究也为进一步理解转型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翻阅史籍,随处可见古人对俭德的称道。中国人历来重节俭,以前人们从小就要诵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俭被推崇,第一要义是让人吃穿无虞。但若俭的意义仅限于此,也就称不上俭德了,俭被中国人推崇,更有其他原因。古人认为,俭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礼记》云:“君子恭俭以求役仁”,又说:“俭近仁”。“仁”乃封建社会推崇的最高道德境界,“俭”则被视为求“仁”之途。封建社会的有志之士们多注重俭德,信奉俭德也是历史上清官廉吏的主要特征。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一生…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6,(2)
正党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要尚俭戒奢,这不仅特别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尚俭戒奢是党员、干部最基本的党性修养。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向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社会公德、诚信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说明培养大学生国学素质很有必要。"国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康的人格、节俭朴素的品德等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认为俭善奢恶 ,主张黜奢崇俭 ,节制消费。这种适合于自然经济的节俭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评价奢俭、消费合理与否的标准应是个人目标、经济制度规范、社会规范的有机统一 ;提倡合理的消费支出 ,鼓励和引导消费 ,鼓励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能增大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收益 ,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本任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理应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倡导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道德传统等文化在当代青年身上理应得到传承和体现,同时,传统文化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形成的小家观念及中庸处世理念,也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缺失,导致逃避责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论严复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奢俭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国弱民穷的近代中国的严复,从东西方对奢俭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揭露了中国传统黜奢崇俭观的保守性.在对中国传统"黜奢崇俭"伦理观和中国近代"黜俭崇奢"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中,严复提出了全新的奢俭观.严复的奢俭观不但在近代社会具有重要启蒙作用,在当代中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代大学生征信意识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会损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形象和信誉,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为培养大学生征信意识,应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征信教育长效机制、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体系、校企合作构建大学生征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德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尤其强调"以德为先",道德修养与诚信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才品德修养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诚信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政府领导人特别注意洁身自好,清白做人。在其垂范作用下,诚信不仅是新加坡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也是普罗大众坚守的原则。同时,在新加坡节俭的政风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开始崇尚、践行戒奢以俭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性,静思反省。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懂得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相似文献   

13.
张君  李薇 《民主与法制》2020,(12):50-5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耳熟能详的人生格言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它的意思是,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司马光也以此训诫子孙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8)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要求。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精粹,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价值使命,高校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端正思想认识,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简论凉山彝族的"德古"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德古”调解制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在彝族人的法律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作者田野工作获得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展示出“德古”在解纷中对规范运用的充满人性的真实过程,德古们高超地融情、理、法于一体的法律艺术,出色地维护了彝区的社会秩序,不仅表明德古制度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揭示出彝族人的法律智慧及其创造性的精神价值,这对于当代司法制度改革富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干部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干部德才标准具体为"又红又专"、"四化"、"高素质干部队伍"等不同概念和要求,但"德才兼备"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化。胡锦涛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以德为先",党的干部标准进一步科学合理。习近平"好干部"标准既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又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龚涛  徐建军 《求索》2010,(10):182-18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采取"两条线",对民族学生采取与普通学生完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考核标准,也不能完全一视同仁,忽视个体的差异和群体的特性。这就要求教育和管理者既要坚持具有普适性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等理念,也要面对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研究对象,不断丰富与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可靠性为中心、零距离换乘、非手术"综合美容"等特殊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民族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魏长龙 《前沿》2010,(10):47-50
杨昌济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了他"求实致用"的生活伦理观。他的生活伦理观的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节俭的生活态度、勤奋的劳动品质、自立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亲""孝"以新的内容,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他的这些生活伦理观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济时代大学“人才库”的嬗变陶国富(特约撰稿人)世纪之交时代契机的到来,往往是历史必然性的关节点。这种千截难逢的契机不仅呈现宏观世界的国际舞台,也根植于微观世界国家的沃土上,更维系于跨世纪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之中。当代大学生是最新科学知识的载体,也是现代化建设中将全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转换体。市场经济的勃起,呼唤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早日与社会需求接轨,从而揭开了培养跨世纪大学生全新素质的崭新一页。四种循环的倾向/产销失调的危机/市场经济的呼唤“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全面发展的新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管理体制的日趋完善,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大学人才置于一新的广阔领域,给其素质的培养奠定了有利的宏观基础。而传统教育中的规格性、单向性和片面性,又把大学人才局限于狭窄的发展圈内,造成其素质的畸形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外来文化潮水般涌来,传统的素质培养模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理性的素质评价标准尚未真正确立,人们对于大学人才素质的认识陷入了混沌状态,出现了种种倾向的循环徘徊。第一种倾向:“注重大学人才的政治定向而轻视其全面素质的培养。”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