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建设的新理论,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就自然地包含着对共产党人的价值、价值观的理解.离开了对"三个代表"价值意蕴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性;从价值观的高度深刻地理解其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去实现"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2.
好"儿子" 省肿瘤医院住院处三楼病房.那些日子,夜深人静的走廊里,静得让人胆怯.赵霁强坐在靠墙的凳子上,瞌睡使他的身子一次次失去平衡.值班护士身穿白大褂,轻轻走到他跟前:"你是那个老郑头的儿子吧?就你一个人一天到晚连轴转,也不找个人替替.这么熬着可不行."赵霁强努力睁开眼睛:"不,他是我们单位的老同志."护士瞪大了眼睛:"啥?同志?前半夜我们还说,三床那老郑头儿多有福,儿子一天到晚照顾不离身."赵霁强揉揉眼睛:"他儿女在林区,跟前儿没人,老伴身体也不好,就权当他是我父亲了.  相似文献   

3.
"伦"是指人与人的关系,"理"是指道理与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道理与规则,也就是道德规范.爱因斯坦说:"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良善而有价值的人类生活,需要伦理道德的指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的伦理精神作支撑.  相似文献   

4.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通常是服膺儒家德教学说的官僚."不敢欺"之政的精髓,明显与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有渊源关系."三不欺"本来是指"官"与"民"的关系、"长官"与"属吏"的关系,曹魏的大臣把它升格为君臣关系.他们把"不忍欺"之政,提到了理想"君德"的高度,是在呼吁最高统治者改弦易辙,摒弃以权术和严刑御臣治民的时弊,恢复仁厚宽恕的吏治政风.思想家、政论家论政,不应该过分注重"切于时用",而应该以"理想化"的理论设计为出发点,借此可以发挥矫正时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政治革命"直接造就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在促成公民身份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发展了私人任性.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必须由"人类解放"来克服."不间断"的无产阶级革命乃至一定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般途径."政治解放"不仅导致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同时还促成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的自由与任性不仅造成了劳资间的对立和斗争,而且还导致了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必然件随着民族利削和民族压迫的内容.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会采取民族解放的形式,而民族解放也自然成为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一个必由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解放的价值关切则是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6.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7.
今天很高兴与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一起座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会."七一"前我就有这个打算,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在党的生日的时候,和党史工作者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实很有意义;二是我感到,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发挥党史工作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只有结合党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我一直认为,了解党的历史更有助于一个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就不能更好地坚持今天我们所走的道路,也就不能理解和认清明天我们所追求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今天提出"以人为本",虽然在字面上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提法十分相似,但它却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其科学根据,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积极成果."以人为本"是对以"非人"为本的否定和抛弃,是要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出"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0.
所谓"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 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指人类赖以 生存、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外界条件。 那么,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究竞怎样呢? 有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消极的任 人摆布的客体,人则是大自然的主宰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将是无穷无尽 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