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先分析台湾地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产制过程与主持人的关系,以深度访谈法访谈13位主持人后归纳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三个特点。再根据上述特点讨论与分析新闻性谈话节目对台湾选举的影响,指出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与选举的五点交互影响关联:第一,收视率影响主持人职业生涯;第二,主持人影响节目议题;第三,节目议题影响社会认知;第四,社会认知影响政党政治;第五,政党渗透影响电视媒介生态,在此五点循环交互作用下,使得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台湾选举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链。  相似文献   

2.
张顺 《台湾研究》2015,(2):69-77
2013年"白衫军运动"以后,台湾青年世代一反过去政治冷漠的常态,大规模参与"反核四"、"反服贸"、"巢运"等社会运动以及选举活动。本文以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理论为模型,系统论述台湾青年世代政治参与的以往特点与近几年表现出的新动向,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并评估其新动向将对台湾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两岸关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吴怀中 《当代世界》2021,(11):48-52
从2021年9月起,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日本政坛相继举行了3场重量级选举,分别是9月29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10月4日的内阁首相指名选举、10月31日的众议院选举.如此集中、高频的选举战,在日本当代政治及选举史上较为罕见.从结果看,因自民党优势较大且在野党涣散无力,三场选举中自民党总裁选举更具实际意义.透过选举博弈及选战过程,可以发现日本政治生态的三个重要特征,即自民党派阀政治力学仍在强劲运转、政坛继续"向右看齐"并具外溢影响、政治稳定之下暗含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肯尼亚部族众多,政党的部族属性色彩突出。肯尼亚独立以来,选举政治主要围绕部族、地域利益展开,部族政治成为贯穿政治发展的主线。“草民运动”主张以议题为导向革新政治运作,重塑以往基于部族、地域认同的选举政治,构建“自下而上”的经济模式,寻求以能力赋权方式助力底层民众改变自身境遇。“草民运动”将对肯尼亚政治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但也面临政策落实困难等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Z世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呈现明显两极化、主体向左的趋势。一方面,这种两极化与两党意识形态、政策立场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两极化也显示出新的代际特征,即鲜明的道德色彩与强烈的对抗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政治认同两极化的原因包括信念激情期的周期性再现、美国大学校园成为政治认同极化的孵化器、安全空间建构与微侵犯观念隔断大学不同政见者的沟通与交流、社交媒体强化“Z世代”同一阵营内部的政治认同等。“Z世代”大学生以“对抗共同敌人”的方式参与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并使投票率创下新高,这成为其政治认同极化公开表达的明证。这一态势引起了专家、学者等的警惕,重建大学校园政治生态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大学生政治认同两极化也给未来的中美关系增添了不确定因素,社交媒体的运用将使“Z世代”大学生对华民意更具敌意,受害者心理将使美国舆论在人权等相关问题上对中国持更负面的评价,安全空间防线将使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受到进一步干扰。“Z世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两极化趋势及大学校园政治生态将是评估美国政治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6.
石勇  王世军 《南风窗》2011,(25):34-36
如何让电视台也参与"讲政治",而且是一种无害的公众参与的"政治",这是一门庞杂待解的传媒课题,也只有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去求解。2012年1月1日,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将正式实施。它将对中国的电视业产生深远影响。用了几十年时间,中国电视,才刚刚走到真正成为一个复制、审视公共生活的公共媒介的拐点。而它到底向何处去,除了受制于其媒介特点、体制约束外,同样受制于中国政治社会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刁大明 《当代世界》2014,(11):29-31
<正>2014年11月4日是美国的中期选举日,届时国会众议院全部435位议员及6位无投票权代表、国会参议院36位议员、36个州的州长、3个属地的行政长官、46个州的州议会等都将面临改选,可谓是仅次于总统大选的重要政坛洗牌,直接牵动着奥巴马政府内政外交的走向,并将对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2014年国会中期选举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美国政治的"停车检修",中期选举多以美国内政外交的重大挑战作为核心议题。[1]从2014年国会中期选举的发展态势看,经济与就业  相似文献   

9.
《台湾研究》2015,(1):15
编者按:2014年底的台湾"九合一"选举以国民党空前的惨败而收场,多数论者对这一结果的基本解读是:台湾地方政治版图大幅改写,民进党已完成"地方包围中央"的准执政态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复杂的挑战。迄今,岛内政局仍处在选后的震荡之中,大陆方面在平静面对选举结果的同时仍然保持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既定步伐,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亦异乎寻常的理性,对台政策似乎并未受此选举影响。如何更深入地剖析选举的结果及其对台湾政治社会和两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欧洲绿党不同于传统政党但又要适应并融入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战略困境,加之其推进自身"欧洲化"与推进欧洲政策"绿色化"的互动过程,对绿党的分析就不能仅仅从阶级代表性这一传统视角出发,而应立足于选举政治进行综合考察。首先是从欧洲绿党的价值原则、议题设置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来看绿党的意识形态主张;其次是从绿党选民的基本社会结构、态度倾向来看绿党的社会基础或者说绿党所代表和联系的主要社会群体;再次是从绿党参与欧洲议会选举及其议会内党团活动、议会外活动来看绿党的实际社会影响,尤其是在推动欧洲"绿色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是基于这三个维度的综合考察,对绿党的政治光谱、现实方位及其未来发展等作出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11.
论文分析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结果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根据2016年以来三次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评估政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岛内选举结果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而展望台湾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缅甸曾于建国初期、1990年和2010年后三度尝试建立选举民主,前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当前的选举制度由军政府主动精心设计,出发点是通过向心性的制度化方式,在为反对势力留出一定活动空间的同时,保证军人对政治权力的控制。缅甸现行选举制度受制度设计理念以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主要呈现出总统选举与联邦议会选举联动、对候选人和选举人资格设置特殊条件、对不同行政区划级别实行差异化选举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对政党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涉及民选政府与军方之间、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对选举制度变迁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缅甸所处的政治制度环境,并洞察缅甸的政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11,(2):16-19,48
随着政治选举制度的完善,选民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进行理性评估和“经济投票”。政党为获取经济型选票往往在选举前后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或政见,从而出现“选举性循环”现象。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岛内选举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五都”选举为例,剖析台湾选举中的“经济投票”行为及其对政党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华 《台湾研究》2010,(3):33-38
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5.
拍“马”     
崔少明 《南风窗》2008,(9):94-94
部分因为马英九在这次的台湾地区大选中赢得太狂,传媒在票数上没有话题,但更重要的是马英九由国民党威权时代到政治开放后的民粹时代,都"不沾锅",也就是没有官场陋习,所以当选后,传媒最关心的不是他将如何为2300万人解民生之困,而是借这个政坛"圣人"的私生活来拍"马"打"扁"。选举后翌日,我在台北,早上起来,打开酒店房间的电视。头条当然是马英九,直播他一如往常  相似文献   

16.
2019年欧洲议会选举后,新一届欧洲议会产生。从2019年7月欧洲议会首次全体会议至今,不仅有针对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投票、对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委员的审议,还有议会内部高层职位的竞选和分配,以及针对多项重要议题的投票,半年多的运作为我们观察新一届欧洲议会的党团政治提供了良好的视角。新一届欧洲议会的党团政治的最新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两大党团不断受到挑战,政党政治的碎片化倾向进一步加强;复兴欧洲党团"造王者"的地位得到凸显,但在某些议题上被其他党团孤立;绿党党团的力量进一步巩固,欧洲议会的总体权力平衡略向左移;新的右翼民粹主义党团力量受到限制。由于欧洲议会在欧盟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新一届欧洲议会的党团政治会对欧盟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也给欧盟政治的运作带来不少挑战。  相似文献   

17.
曲鹏飞  贡太雷 《法制博览》2015,(8):53-54,38
通过对吉林市CY区三镇两乡各村"海选"实施以来历届村民选举情况的调查,以村民选举中候选人因素为中心,发现影响村民选举的因素正在不断丰富、不断变化、有时还会具有不确定性,但最主要还是围绕村委候选人展开的。通过对当前村委候选人的考察,可以对农村选举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改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15年第2期刊出了英国工党在2015年下院选举中的长篇竞选宣言。工党此次选举败给了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为方便读者进行比较观察和研究,本期刊出赢得了选举的保守党的竞选宣言。从两个宣言中可清晰地看到英国两大政党在理念和具体政策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英国政治和欧洲政治的理解。原文共分三大部分,依次是:纲领要点、卡梅伦的前言、纲领正文。按通常体例,我们对三个部分的顺序做了微调,以卡梅伦的前言作为开篇。第二部分标题中的"政纲要点"、第三部分标题中的"宣言正文"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9.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行动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主动作为,意味着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脱碳变革。大规模"碳中和"行动通过地理因素、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部分"碳中和"行动已产生显著的地缘政治效应:"碳干涉"频繁出现,碳边境税或将出台,以天然气和氢能为重点的能源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大国强化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区域电力一体化在多地兴起。整体上,"碳中和"行动对地缘政治产生非线性影响,既创造了合作机遇,又具有驱动权势扩张、引发资源竞逐和规则对冲的破坏性影响;碳元素的地缘政治角色凸显,相关议题的能见度迅速提升;空间维度的作用不断强化,地缘政治正产生新的权力想象;人类世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业已出现,大国政治特征更加突出。在中美欧的气候治理合作中,"碳中和"未必会成为促进大国关系向好、塑造良性互动的契机,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动可能加剧大国博弈。  相似文献   

20.
门小军  刘杰 《国际展望》2022,14(2):99-122
桑德斯竞选运动反映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世界争取激进变革的新生群众运动对经济不平等现象蔓延的不满情绪,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之后扭转经济不平等核心诉求重新进入美国政治议程的选举体现。通过重塑政治话语,桑德斯竞选运动成功推动“社会主义”从美国社会中的负面政治标签变成时代思潮,促使左翼政策纲领从边缘主张变成主流议题,激发了年轻人和激进左翼的选举热情,并唤醒了工人的阶级意识,催生美国激进左翼选举联合的可能性,其政治遗产对美国“民主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关键的助推作用,并深刻影响了民主党和激进左翼的政策取向和选举策略,将为若干年后“另一个桑德斯”的选举成功开启了“奥弗顿之窗”。桑德斯竞选运动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之后美国激进左翼政治的重大进展,虽然较难引发美国政治机制的革命性变化,但却可以从推动形成和实施左翼政策纲领的层面促进美国国内政治领域的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