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超博 《湖湘论坛》2012,(1):97-100
学术论文的写作方向是要体现学术精神。具体应该在学术论文的规范、命题、结论等方面来体现,并且写作论文时要把握好学术精神的“冷”与“热”,最终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出学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应努力挖掘其自身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审美能力,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出更多的人文之果。一、鼓励探讨与争论——感受自由与平等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培养需要自由的空间,但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求同”倾向严重,教学中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由于对结论惟一性要求过多、过重,使得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其实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不可能相同,因此出现不同意见的现象是正常、健康的,没有差异、千篇一…  相似文献   

3.
百家论萃     
推进精神生产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精神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则是推进精神生产的前提和条件。主要有:互、社会应为生产者提供自由时间。没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精神生产,很难想象一个整天为繁琐事务及条条框框束缚的人能进行理想的精神生产。2社会对知识分子地位及其生产价值的合理确认。知识分子是社会再生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合理地确认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产品价值,是激发精神生产者的积极性,进而推进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3、健康的学术氛围。精神生产是…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已经在城市家庭普及,其发展速度之快、使用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在,人们对互联网的适应与附庸并存。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高度赞同,对虚拟生活的痴心崇拜,对自由开放的不懈追求,却造成了对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的忽略,并不断地影响甚至吞噬着美德修养、崇高理想和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5.
正"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929年,史学大师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作纪念碑铭,其中深刻阐述了作为士人学者应有的傲然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情殷殷,其言切切,大师之范,令人仰佩;大师之格,令人动容。穿越岁月长河,如今,这句箴言依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禁榷制度对国家财政、人民生活乃至整个中国法律传统都有深刻的影响。禁榷制度的实行导致了中国古代大量的行政犯,相关刑事政策非常残酷;禁榷制度还极大压缩了古代民众的民商事活动空间,抑制了自由平等的民事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途径,使之深人人心,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理论擘画和顶层设计,赋予整体性治理图景之下意识形态治理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日益表现出对空间的依赖和抢夺,亟待立足空间视域开启意识形态治理研究的新维度。对意识形态的空间性与空间的意识形态性的双向阐释,架构起理解意识形态与空间的交互视域,为洞察意识形态风险空间成像奠定了理论前提。时空压缩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的分化转型以及个体化精神空间与总体性精神空间的对抗,加剧了意识形态风险的叠加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形塑着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的多重空间成像。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的空间治理,应以空间生产为基础、以空间整合为核心、以空间拓展为保障,构筑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空间布局,掌握意识形态治理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侯续香  李逢春 《传承》2013,(11):128-129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命教育的法理之维。法理精神植根于生命存在的天地意义基础之上,成就于社会整合过程之中,并最终表达着个体生命超越有限、实现自由的价值理想,构成生命存在过程中的重要维度,并以其鲜明的存在论品格引导着生命存在超越有限、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生命教育的法理之维。法理精神植根于生命存在的天地意义基础之上,成就于社会整合过程之中,并最终表达着个体生命超越有限、实现自由的价值理想,构成生命存在过程中的重要维度,并以其鲜明的存在论品格引导着生命存在超越有限、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人和社会的终极信仰与价值旨归,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的重要特征。空间恰好是探求“人的内在自由的外在诉求之物”,是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时空谈人的发展犹如鱼儿离开水。  相似文献   

12.
莫洪宪教授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说:“周娅以短期自由刑为博士论文选题。对此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不仅是刑事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刑法理论自身完善的需要,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该专著是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作为目前国内全面论述短期自由刑的一本专著,该书既关照刑罚适用的实证研究,同时又兼顾现行刑法理论的思辩研究盛行之风气,采取了思辩和实证研究并重的研究方法,认真梳理了短期自由刑的理论,同时对我国刑法中的短期自由刑概念、相关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使论文具有创新性。作者通过对我国短期自由刑的实证研究,以准确、翔实的一手资料作为自己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充分有力。”  相似文献   

13.
由于郭璞游仙诗“以仙姿而游于方内”的审美心态以及对两晋之际动荡的政治生活的深刻透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思想内涵,表现出处在动乱时代中的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现实政治以及个人前途虽自觉无望但仍热切关注的复杂微妙心理;而其艺术精神则深契于魏晋玄学之士任情达性、恢弘自由的自然主义思想,他所描述的仙境建构在山林隐居之士和羽化仙子之间,他把山林泽薮与追求人格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和文人士子不得志于时联系在一起,这在游仙诗创作的发展演进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民主教育”呢?简言之,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政治学科作为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学科,应该成为“民主教育”的载体,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政治课的生命。1.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政治课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  相似文献   

15.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目标。这一思想的实质是重视人的自由发展,而其中蕴含的自由精神更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从而生发出当代视域中新教育精神,即受教育者能真正自由自主地学习,教育真正促进每个人的才智充分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觉是意识内在矛盾发展的质变,扬弃自身的意识转变为自我意识,一个新圆圈的起点。自我觉醒的自我明白地自我实现:在与自身共现的精神空间中,自由地多重化"自我游戏",游戏的本质即自我与时—空的共源性。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实现方式不同:未觉意识时刻置身于无间状态;自我意识时刻置身于有间状态——将自身实现的过程否定为可见的历史性空间。根据自我与时—空的共源性阐明《精神现象学》中的整体性转环据点之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贾利  宋立军 《前沿》2006,(2):231-234
大自然孕育了自然之物———孙悟空,天生他具有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且要求自由、平等的个性精神,但是这种精神为强大的封建等级制度所不容,于是一切由等级制而获得利益的阶层结成“神圣同盟”来围剿他,并设下八十一劫难来逐渐磨灭他的心性,直至他的自由个性完全泯灭。他付出“自由”的代价跻身于他原来所反对的体系。哀莫大于心死!这不能不说是孙悟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正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先辈们挺身而出创立了九三学社,以民主与科学精神团结知识分子坚持抗战到底、挽救民族于危亡。无论九三学社怎样地发展壮大,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我们永远都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士。五四运动是精神层面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相似文献   

19.
陈伟 《求索》2010,(3):109-111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日趋开放及文明的勃兴,道德个体自由之选择度也得以广泛扩张,然而道德自由度的过度膨胀将会造成道德责任的缺失和道德权威的丧失。从古希腊的“努斯精神”到文艺复兴的“天赋观念”、卢梭的“人生而自由,道德无不被缚”于“枷锁”之中。也就是说,现实之道德自由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就是道德责任,它构筑了道德自由的理性维度。惟有把握道德自由与道德责任这一孪生性维度,方可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何工  岳阳 《求索》2013,(3):234-236
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先秦文化兼具原始巫术宗教的诸种观念和时代风格的理性主义,承上启下,奠定了中国文化之"顺其自然"的古朴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真实呈现,先秦文字保留着文字最为原初的状态与气息,充满着含糊纷披、毛涩残泐的"混沌"之美。其筋骨贯通之"气"、虚实相生之"空间"精神及圆润规整之"相生态度"赋予了先秦文化古朴而流畅的空间意识。先秦文化的空间意识与现代景观的共生思想、中间域的"空间"理念及急缓疏密的情感节奏等场所精神相融合,将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