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甘肃省自然环境严酷,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震、暴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给基层救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也使当地救灾部门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救灾经验。尤其在"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的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导致死亡失踪1765人,房屋大量倒损,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这给当时的救灾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灾害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8日8时30分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响应,并于当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易发省份之一,近年来更是多灾并发、重灾连发。“5.12”汶川特大地震、“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给甘肃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甘肃省从中汲取深刻教训,着力健全完善以综合政策、联动责任、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积极推进灾害管理由应急救助向综合减灾救灾转型跨越。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今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今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刊记者就我国综合减灾战略和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相似文献   

6.
针对2月17日发生在菲律宾南莱特省的特大泥石流灾难,菲律宾政府痛定思痛,采取措施加强防范泥石流灾害。菲国家救灾协调委员会现已责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疏散命令,同时要求气象预报和地质研究部门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为使被疏散的村民民心稳定,并保障他们生活便利,国家救灾协调委员会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为灾民提供充足的食物、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并劝诫灾民不要返回可能发生危险的村庄。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11):39-39
8月31日以来,重庆市东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9月2日12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重庆市严重暴雨洪涝灾情紧急启动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反应,充分发挥预警和应对体系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次灾害,不仅检验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年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成效,也为全国防灾减灾救灾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10,(5):26-27
8月7日23时左右。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8月8日凌晨,特大山洪泥石流冲进县城.并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泥石流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救灾工作作出熏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8月8日12时赶赴灾区。据舟曲抢险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通报.截至8月30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祗流地质灾害中遇难1467人,失踪298人,累计门诊治疗2315人。已解救1243人。国务院决定.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相似文献   

10.
徐娜 《中国减灾》2013,(12):8-1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灾害风险不断加剧,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作者整理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救灾补助政策调整情况,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灾害的中央救灾补助政策,重点分析了中央级救灾补助政策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救灾补助政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04,(9):4-4
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滑坡、泥石流和风雹等灾害。进入汛期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灾区下拨救灾应急资金6900万元(6月以来,河南1400万、湖北,900万、湖南分两次合计2600万、广西1000万、云南1000万)。民政部向洪涝灾区调拨中央救灾帐篷3600顶,保障了受灾群众紧急转移  相似文献   

13.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0):24-25
当前,在灾害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钳制灾情和救灾工作开展的桎梏,如何才能让灾害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减灾救灾工作,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闫志壮。记者:今年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一年,台风、洪涝、泥石流以及干旱连番考验着我国的灾情信息管理机制。在灾害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的问题。请您谈谈在救灾实践中,如何才能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有效地规避误差和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10月15—16日,四川省泸州市减灾委组织部分专家深入龙马潭区安宁街道、红星街道城市内涝区域,叙永县白腊乡苗族乡"8·17"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专题调研活动。专家组采取听取情况汇报、开展群众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农村地质灾害与农业灾害防治、灾后重建与灾害防御、城市内涝防治、社会力量参与防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甘肃省坚持应急救灾和常态减灾相结合,围绕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条主线,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成功应对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害,扎实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围绕政策创制,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将实施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我国虽然没有发生流域性的大范围洪涝灾害,但局部洪涝、台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点多面广,局部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各地民政救灾部门群策群力,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救灾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展望2005年,各地民政救灾部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准备好了吗?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救灾(救济)处处长,对2005年的救灾工作进行了全面展望。处长们按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和当地民政厅的安排,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灾害救助、灾害信息管理、备灾、减灾、社会捐助等方面描绘了2005年的工作蓝图。听,救灾处长们的心声;看,2005年谁领风骚!  相似文献   

17.
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滑坡、泥石流和风雹等灾害。进入汛期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灾区下拨救灾应急资金6900万元(6月以来,河南1400万、湖北900万、湖南分两次合计2600万、广西1000万、云南1000万)。民政部向洪涝灾区调拨中央救灾帐篷3600顶,保障了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期间的基本生活。针对今年的灾情,民政部进一步加强了对救灾工作的领导,根据灾情,从中央层面将灾害响应划分为4个等级,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灾害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明确了各个响应等级的配套救灾工作对策和工作内容,确保灾害发生后救灾工作能够规范开展。同…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地处东北中部.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受地形、山脉、河流和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自然灾害频发.属多灾易灾省份.救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近来年,受气候异常影响,暴雪、干旱、龙卷风、冰雹、洪涝、泥石流、低温冷害及农作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明显增多.给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为提高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能力,提高救灾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8月16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进一步防御洪水地质灾害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导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要求,进一步做好当前洪涝和地质灾害救灾应急工作,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0.
徐田丽 《中国减灾》2012,(13):23-24
吉林省地处亚欧大陆东北腹地,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暴雪、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减灾救灾任务艰巨繁重。近年来,吉林省积极适应新时期防灾减灾工作发展需要,努力加强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能力,提升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小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防灾减灾事业迅猛发展。近日,本刊记者就吉林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等相关问题专访了吉林省民政厅副厅长兰亚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