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0):20-23
在整个灾害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影响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如何在第一时间实报灾情也一直是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的关键点。关于灾害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地方民政部门在结合基层具体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王秀正 《中国减灾》2006,(10):20-21
在整个灾害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影响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如何在第一时间实报灾情也一直是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的关键点。关于灾害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地方民政部门在结合基层具体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解析灾害信息管理——灾害信息管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0):18-19
近期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因灾损失严重,因灾死亡人口等灾情指标的公布一时间成了敏感的话题,公众对相关报道反应非常强烈。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整个灾害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影响灾情信息及时准确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也一直是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层灾害信息管理有待加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时、准确反映灾害信息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基础。也是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对农民实施紧急救助的重要依据。当前,基层灾情信息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对报送灾情信息的认识不够,存在漏报、瞒报、迟报现象;收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单一,导致信息不准确,报送不及时;信息储存方式简单,报送灾情无记录,信息缺乏统一性,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对此,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施予加强。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14,(5):52-53
正问:如何做好灾情统计报送工作?答:灾情统计报送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及时、准确、规范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所谓及时,就是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收集、整理、上报信息。这里的"第一时间",是指采取一切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海门市民政局把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列入救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起草文件,抓好灾情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等工作,为及时、准确、规范、有效地报送灾情信息,确保抗灾救灾工作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起草文件。为切实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海  相似文献   

7.
周璇  王瑛 《中国减灾》2013,(11):48-49
灾情信息是有效开展救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而灾害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报送灾情信息,不仅关系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党委政府能否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为切实提高灾害信息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通化市灾害信息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夯实救灾工作基础,吉林省通化市民政局对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8.
及时、准确反映灾害信息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基础.也是为政府科学决策、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的重要依据.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在从事救灾救济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平时深入乡村核查灾情.发现作为灾情信息管理源头的乡(镇)、村两级,灾害信息管理的现状令人担忧.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4,(3):52-53
问:如何做好灾情统计报送工作? 答:灾情统计报送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及时、准确、规范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许洁 《中国减灾》2011,(1):44-45
灾情信息统计工作是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及时、准确地掌握灾情信息,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中防灾减灾决策,关系到灾后救灾工作的决策,关系到灾区群众的生活安排,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2009年,吉林省按照《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统》操作使用及灾情统计制度的培训,之后全省各地开始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统计灾情。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中国减灾》2006,(2):10-11
在2006年全国救灾救济工作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救灾救济工作等问题采访了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王振耀司长。记者:2005年我国救灾救济工作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王振耀:2005年是救灾救济工作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年,是成效最显著的一年,大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进一步充分肯定2005年的救灾救济工作:一是巩固了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二是完善了灾情信息管理体系;三是规范了荒情救助的管理制度;四是拓展了恢复重建的管理制度;五是完备了整个灾害预案管理体制;六是巩固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系统;七是确立了慈善捐助工作指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4,(7):28-31
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04,(7):5-6
当前,我国南方已经进入主汛期,各级民政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沟通与协调;做好灾情信息管理和报送;加强救灾款物管理;做好救灾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工作;做好救灾物资储备;保证应急救助措施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失,及时准确地进行灾情评估对救灾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获取灾情信息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方式获取,二是通过遥感手段获取灾区影像信息,从而对灾情进行判读评估。后一种方法能够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的情况下实时获取灾情信息,减少灾情报送过程中发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6.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岚 《中国减灾》2011,(11):50-5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损失,及时准确地进行灾情评估对救灾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获取灾情信息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方式获取,二是通过遥感手段获取灾区影像信息,从而对灾情进行判读评估。后一种方法能够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的情况下实时获取灾情信息,减少灾情报送过程中发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3,(13):29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苏省苏州市气象灾害频繁发生,雷雨、大风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苏州市各级民政部门更为重视灾情信息工作,通过建立制度、完善网络、加强合作、强化预警、注重培训等措施,全面提升了苏州市灾情信息管理水平。一、健全工作制度,灾情信息管理有效运行苏州市民政局始终把灾情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建立健全了五项工作制度:一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明确了新闻发布的工作程序、发布渠道和要求;二是灾情上报制度,建立了三级报灾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灾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民政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联网的灾害信息业务运行系统,并在救灾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为救灾决策搭建了快速、准确的灾害信息平台。在12月12日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国际研讨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介绍,尽管我国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国灾害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相对偏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部分省份的救灾信息系统装备老化,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迟缓。杨衍银副部长强调,从明年开始,要逐步在部分省、市、区开展试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灾害…  相似文献   

19.
杨旭升 《中国减灾》2013,(11):32-33
准确掌握灾情信息是做好灾害救助工作基础性的工作,是各级领导分析灾区需求,掌握灾区救灾工作动态,了解救灾实际效果,及时进行政策指导和救灾投入的重要决策依据。救灾资金是政府用于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的专项资金,是受灾群众的"救急钱、救命钱",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和关怀。准确掌握灾情,管好救灾资金,是及时、高效、有序做好救灾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民政部  相似文献   

20.
正湖北省谷城县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管理人员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上报和发布灾情,发挥县减灾委的统一协调作用,科学会商评估灾情,有效提升了灾情管理水平,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湖北省谷城县着力提高灾情管理水平,为及时、准确判断灾害发展趋势、核定灾情、评估受灾群众需求以及灾后救助工作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