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曾是刑法学界的争论热点之一。虽然理论界争论仍在。但我国目前已经出现承认法人犯罪的立法,如《海关法》、《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及《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等。本文以法人犯罪肯定说为前提,对法人犯罪的定罪和量刑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法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律正式承认法人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和刑罚的对象,从而使我国法学界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论战告一段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法人犯屝的现象日趋严重,国家有关惩治法人犯罪的法律、法规日渐  相似文献   

3.
以犯罪主体划分,贿赂犯罪分为法人主体和自然人主体两种。自然人贿赂犯罪包括三个具体罪名,即:受贿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但自两法修改以来,惩治贿赂犯罪工作不尽人意,许多检察机关查办贿赂犯罪至今空白,除其它一些原因外,贿赂犯罪立法上的缺陷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人不应成为犯罪主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人应否成为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在现代各国刑事立法和刑法学说中规定不一、见解纷纭,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中也形成了肯定与否定两种对立的观点。我国1987年1月通过的《海关法》和1988年1月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里,包含了承认法人可以成为走私罪、受贿罪、行贿罪、隐瞒境外存款罪、非法倒卖外汇形式的投机倒把罪的犯罪主体,并可对犯罪法人判处罚金刑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法学》1991,(4)
我国《海关法》和《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及《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确认了法人可以成为走私罪、受贿罪、行贿罪、隐瞒境外存款罪、非法倒卖外汇的投机倒把罪的犯罪主体,但是,由于缺乏总则性的规定,因此,司法机关在认定法人犯罪时,存有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法人犯罪的主体构成和认定问题作一探讨。一、法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法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与法人的本质具有密切的联系。对法人的本质和能力的认识,应从法人的客观属性也即法人主体的整体性能出发进行分析。社会活动的主体有个人、集体和国家三种形式。法人属于集体范畴,是既区别于国家又区别于个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主体。从客观上看,法人是由一定财产和自然人根据一定的组织规范组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及《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律正式承讼法人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和刑罚的对象,从而使我国法学界关于法人能否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人犯罪刑事责任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人刑事责任是社会责任和整体责任 ;法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是新法人拟制说 ,法人是法律上拟制的主体 ,法人犯罪是将法人成员的犯罪行为拟制成法人的犯罪 ,法人成员的犯罪意志拟制成法人犯罪意志。因此 ,在法人犯罪中 ,通常有两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和刑事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8.
PRELIMINARYPROBEINTODIFFERENTCRIMESOFLEGALPERSON法人犯罪一般是指在法人意志支配下.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理人或其它法人成员,为了法人的利益,以法人的名义实施的依法应受刑罚的行为。1986年《民法通则》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法人制度。1987年1月《海关法》第一次从主体上承认了法人犯罪的现实。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都涉及到法人犯罪的问题。近几年来,法学界各抒已见,对法人犯罪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本文着重从司法实践上,对…  相似文献   

9.
论法人犯罪的犯罪构成与刑罚配置之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笼统地将法人犯罪的主体要件规定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并不科学,应当对它们作出适当限制.本文认为,法人犯罪的主体不应当包含公司中的"一人公司";那些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决策机构的法人内部职能部门如机关的科、处室以及公司的部门、科室等,不宜作为法人犯罪的主体;就私营企业而言,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人合伙企业两种私营企业不能成为法人犯罪的主体;国家机关不能成为法人犯罪的主体.法人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同时,法人犯罪都必然是为法人谋取利益,强调法人犯罪必须为法人谋取利益并不必然否定法人过失犯罪.关于犯罪法人的刑罚配置,可以考虑设立由罚金、没收财产、禁止开展特定经营活动、强制关闭职能部门、强制改组董事会、强制解散、强制破产等措施组成的由轻到重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法人能否作为部分刑事犯罪的主体,要不要负刑事责任,一直争论不休。自1985年7月,“两高”《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以下简称两高解答),规定了要对法人进行投机倒把犯罪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后,到1988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补充规定),对法人组织犯走私贩私、行贿受贿罪的,可以判处罚金,才正式有了把法人作为刑事犯罪主体,并要负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但是,笔者从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贵阳铁路分局生活管理段下属的两个单位贩运倒卖香烟一案(简称“6.27”烟案)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来看,我国立法机关对法人犯罪的刑事立法还是很不完善的,有许多重要问题没有通过立法程序正式加以明确。本文通过对“6.27”烟案的审判实践,探讨一下对法人犯罪的刑事立法究竟应当明确哪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法人能否犯罪?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的问题。徐建同志的《法人不会犯罪吗?》(以下简称徐文,见《法学季刊》八二年第三期)一文,对此作了肯定的论证。读徐文,得益非浅,然而对徐文所持观点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犯罪行为总系犯罪主体所为,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是解决法人能否犯罪的关键。本文从此出发,谈点个人浅见,与徐建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法人犯罪立法方式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现行刑法典是1979年颁布的。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可能规定法人为犯罪的主体。1987年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海关法》,率先规定了法人犯走私罪应受刑事处罚的内容。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确认了法人可成为走私罪、受贿罪、隐瞒境外存款不报罪、投机倒把罪等的主体。但  相似文献   

13.
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是一个刑法理论问题。英美刑法原则性地确认,可以刑罚处罚法人,而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则认为“法人无犯罪能力”。日本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在刑事司法实际中一贯否认法人有犯罪能力,不能成为犯罪主体。随着日本行政法处罚法人规定的增多,特别是有些法规直接规定处法人以刑罚(日本称之为行政刑法),一些学者纷纷主张应当确认法人的犯罪能力。因为在日本法学界来看,行为能力是责任能力的前提,承认了法人的犯罪能力随之就能承认法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这样,首先在法人是否有犯罪能力问题上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但是,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正式确立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后,以自然人为主体的,刑法关于效力范围的规定是否也无一例外地适用于法人犯罪,却在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司法实际工作,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揭发的严重经济犯罪案件中,法人进行经济犯罪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就经济犯罪中法人的责任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法人可以成为经济犯罪的主体 法人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近来争议颇大。我认为法人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当然亦能成为经济犯罪的主体,其根据有三:  相似文献   

16.
在刑法理论中,法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国际性、世纪性的研究课题。多年来,众多的学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并不能说,这个课题已得到了充分、彻底、圆满的解决。 透视我国的立法和研究现状,法人成为犯罪主体的确定性和“两罚制”处罚方式已为先后颁布的多项的单行刑事法律所确认,从而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许多微观、深层理论及实务问题还有待深化。如实体法方面的法人犯罪的主体分类、主观要件、犯罪阶段形态、共同犯罪和程序法方面的犯罪法人的起诉、应诉、上诉、抗诉、执行、附带民事诉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期发表四篇有关“法人犯罪问题”专题讨论文章,作为引玉之砖,期冀广大作者、读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法人犯罪研究综述罗庆东我国对法人犯罪的研究开始于1981年,最初的焦点集中在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和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上。自从1987年颁布的《海关法》首次在我国立法中确认法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以来,法学界和司法界围绕法人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8.
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对法人追究刑事责任是否必要和公正?等有关法人犯罪问题是国内外法学家长期争论的热题.综观近几年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和争鸣,其内容已涉及到:对以自然人犯罪为中心的刑法学包括犯罪论、刑罚论等传统理论的突破;对现实存在法人犯罪的分析和认定;对现行法人犯罪刑事立法、司法效果的评价;对我国刑法典应否就法人犯罪问题作相应规定等诸多重大刑法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人犯罪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惩罚法人犯罪的立法例,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法人犯罪的惩处却不尽如人意,判例十分少见.这与我国当前法人犯罪较为严重的客观情况不相称,因此,对惩治法人犯罪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有效指导司法实践,这无疑是每一个法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笔者不揣浅陋,对惩治法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谈点拙见,以就教于法学界的师长和同仁.一、法人能够成为犯罪主体法人是依法成立,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在现代各国刑法和刑罚理论中,对法人可否成为刑法中被定罪处刑的犯罪主体,有着不同的规定和主张:资本主义大陆法系  相似文献   

20.
台湾刑法学者对法人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其中,主要研究了法人有无犯罪能力,可否成为犯罪主体,应否负刑事责任等问题.由此形成了肯定说、否定说和折衷说三种对立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