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30只家兔死后尸血 pH 值和气体成份的变化与死后时间的关系。死后0~2小时,尸血 pH 值下降很快,pCO_2迅速上升,pO_2变化很明显,O_2SAT 降低也很显著。死后2小时以后,上列各项变化逐渐变小。死后0~3小时,由于尸血 pH 值迅速降低引起尸血 HCO~-_3浓度的降低,BE 浓度变化也很大,死后3小时后,尸血 HCO_3浓度、BE 浓度变化逐渐变小。人死后,尸血 pH 值和气体成份很可能也有上述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
陈宪  李延吉  陈翰 《法医学杂志》2001,17(2):126-128
腐败尸体的检验鉴定在法医学上有重要意义。尸体腐败会毁坏损伤和病变,给尸体检验造成困难。关于腐败尸体的法医学检验,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一般多着重于组织微观形态改变和生化分析,研究其分子保存水平,而与实际检案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本文拟将对腐败尸体大体检验与实际检案的要求作一专题讨论。 1 腐败及影响因素   腐败是人死后,机体组织中的复杂有机物,受腐败细菌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并产生大量腐败气体,使尸体液化失去原形的过程。机体死亡后,一般经过 24小时左右,就开始出现腐败现象。尸体外观常见的腐…  相似文献   

3.
嗜尸昆虫侵袭不同环境中尸体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死后经过时间的判断 ,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利用嗜尸昆虫对尸体侵袭的时间及嗜尸昆虫在尸体上的生活史推断死后经过时间曾有报道 ,但还没有对处在不同环境中不同昆虫侵袭尸体的报道[1~ 5] 。就此问题 ,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为死后经过时间的判断提供参考数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场地场地位于贵阳机场 (北纬 2 6°33′0 5″84 ,东径10 6°4 8′12″ 2 3)西北端 2km处 ,海拨 1115 2~112 0 8m之间 ,座南向北的山坡上。场地四周有围墙 ,围墙外是小松林。内有四梯平地 ,总面积为566 9m2 ,有自然生长的杂草杂木。…  相似文献   

4.
Xu XM  Feng Q  Gong ZQ  Zheng J  Qiu CW  Ling SQ 《法医学杂志》2006,22(2):86-87,F0004
目的研究尸体玫瑰齿现象与死因的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采用观察法研究各种死因的大鼠尸体玫瑰齿现象。每种死因观察10只大鼠,其中8只死后即刻取牙齿观察(非腐败组),2只死后置水中腐败出现尸臭时取牙齿观察(腐败组),观察后立即将牙齿置于酒精中浸泡,分别于不同浸泡时间再进行观察。结果各种死因非腐败组即刻取牙观察均未见玫瑰齿现象,但置酒精中浸泡后均逐渐出现玫瑰齿现象,并在浸泡4h后玫瑰齿颜色显著;腐败组取牙齿后即刻观察均见玫瑰齿现象,置酒精浸泡1h后颜色不改变;腐败组较非腐败组颜色明显。结论尸体玫瑰齿现象与死因无关,不能作为法医学鉴定死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深圳地区优势嗜尸性蝇种大头金蝇在尸体腐败分解过程中的发育历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可能性。方法在调查深圳地区嗜尸性昆虫物种谱系的基础上,设置自然环境下的家猪尸体腐败模型,观察记录大头金蝇到达尸体、蝇蛆出现、大量出现、开始离食、大量离食、开始化蛹、大量化蛹,蛹开始羽化和大量羽化9个发育历期关键时间点。同时,收集处理成虫和幼虫,测量体长并模拟二元方程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结果深圳地区不同季节中,大头金蝇在尸体上的生长发育具有规律性,蛆虫的离食时间点和羽化时间点对应的腐败分期在各个季节基本相同,前者基本处于腐败期,后者处于后腐败期。该地区四季蝇蛆长随死亡时间的变化模拟成二项式方程,分别为春季:y=-0.000 2x2+0.147 5x-0.925(R2=0.989 3);夏季:y=-0.001 4x2+0.316 6x-4.499 8(R2=0.970 1);秋季:y=-0.000 4x2+0.187 8x-1.107 9(R2=0.987 8);冬季:y=0.000 4x2-0.080 3x+4.367(R2=0.994 9)。结论大头金蝇在尸体上发育历期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别是蛆虫的离食时间点和羽化时间点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行教科书对水中尸体沉浮影响因素主要列出3种:水的特性、身体本身的性状、腐败的发生。一般认为,水中尸体上浮是尸体腐败后尸体浮力大于重力的必然结果,尸体腐败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不会很快上浮。但在日常工作中,有时见到尸体短时间内即浮出水面并未腐败的现象。如案例1:2002年4月份,本辖区某水域内发现1具漂浮女尸,经证实死亡时间仅0.5h;案例2:2005年8月份,在内河发现1具漂浮男尸,死亡时间为1h左右;2007年6月,在海面上发现1具漂浮女尸,死亡时间为2.5h左右。我国南、北方温差大,水中尸体浮出水面时问差别也大,难以有个统一的标准。通常在夏季尸体浮出水面需要2天左右,而冬季则需要14天左右。水中尸体的上浮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在不同的季节、水温和地域浮出时间差异很大。除此之外,还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种DNA提取方法在高度腐败检材DNA提取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供法医学实践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材料3份检材均为尸体肋软骨,其中1号为死后在水里浸泡18天解剖,酒精固定2年的检材,2号检材为死后15天解剖,酒精固定1年的检材,3号检材为死后10天解剖,后酒精固定1月的检材。1.2 DNA提取Chelex-100法[1]3份检材各500mg剪粹,分别加入200μl 5%Chelex-100,10μl PK(10mg/m l),10μlDTT(39mmol/m l二硫苏糖醇),37℃水浴过夜,100℃加热10m in,剧烈震荡,10 000 r/m in离心10m in,上清备用。有机法[2]3份检材各500mg剪粹,分别加入400μl TES…  相似文献   

8.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汪某,男,61岁,有多年右侧股骨上端慢性骨髓炎病史。某年8月19日,请当地一土郎中上门医治,土郎中把白降丹粉末(购自当地某药店)塞进汪某右侧大腿根部的5个窦道内。汪某迅速出现腹痛、上吐下泻等症状,第2天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2尸体检验死后尸体冰冻保存13d进行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尸长164 cm,体型偏瘦,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尸斑呈淡红色,尸体未见明显腐败。皮肤黏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嗜尸昆虫种类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Wang Y  Liu M  Sun DH 《法医学杂志》2003,19(2):86-87,91
目的 研究成都市嗜尸昆虫种类及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方法 经过两年重复试验,观察3~11月兔尸上嗜尸昆虫种类变化。结果 发现3~11月兔尸上出现的嗜尸昆虫种类主要有舍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赭尾麻蝇、巨阿尾丽蝇。其中,巨阿尾丽蝇见于3、4月,舍蝇出现于4月中旬至10月初,而大头金蝇、丝光绿蝇、赭尾麻蝇则自3月至10月中下旬均可见到,10月底以后则见不到任何嗜尸苍蝇。幼虫的出现晚于成虫1~4天不等,与季节及环境有关。结论 通过舍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赭尾麻绳、巨阿尾丽蝇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有望为成都市法医学实践中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组织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尸体现象,也是各类病变检验鉴定特别是损伤形态检验的主要不利因素,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题。目前,我国各类死亡案件大多在死后数天以上才可进行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夏季和春秋季,尤其在潮湿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尸体腐败更加迅速,损伤出血区红细胞在早期即出现进行性破坏,溶解碎裂呈泡影状、颗粒状,直至液化,与局部组织和尸斑浸润期扩散的血性浆液混杂,在常规HE染色上均呈嗜伊红酸性染色,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法医学著作中对水中尸体漂浮特征的叙述是:人体的比重在吸气后为0.967,呼气后为1.057左右,故溺死后尸体一般皆下沉.待尸体腐败,产生大量腐败气体,比重又减少,尸体浮出水面.尸体腐败和上浮的时间可因温度不同而差异甚大.一般夏季12小时左右开始上浮,冬季一个星期左右或更久.并认为男性尸体浮起后多呈俯卧位,女性尸体多呈仰卧位,这与男女骨盆结构和脂肪组织在身体的分布不同有关.我们在实际检案过程中,发现尸体的漂浮时间与上述差异甚大.现将作者实际检验的案例总结如下.1 资料统计(见表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反应动力学方法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5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心内快速注射10%氯化钾溶液将其处死,尸体分别置于5℃、15℃、25℃环境条件下,每分钟测量一次直肠温度,持续30 h,将测得的尸体温度减去设置的环境温度,利用反应动力学方法对温差数据进行计算,通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法对Marshall研究的人体尸温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人体死后尸温冷却速率常数及死亡时间计算公式,将公式运用于实际案例,并与Henssge公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实验组,家猪死后尸温与环境温度间温差-ln(C/C0)的线性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接近于1,与时间t呈较好的相关性。人体死后尸温冷却速率常数约为0.068 4,死亡时间推断公式为:-ln{(T尸体-T环境)/(37.2-T环境)}=K{t-(2-3)平台期},案例1该公式计算的死亡时间误差小于Henssge公式,案例2该公式计算的死亡时间误差稍大于Henssge公式。结论稳定条件下,家猪死后...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丝光绿蝇幼虫发育速度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丝光绿蝇(Luciliasericata),属丽蝇科,俗称绿豆蝇,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冈食性蝇类,主要李生在腐败动物质中,是尸体腐败过程中最常见的蝇种[1]。其生活史中经历有蝇(成虫)→卵十幼虫(蛆)→蛹→蝇的过程。根据尸体上该蝇种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特点,可以推断尸体的死亡时间。目前国外已有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记录蝇类生活史为主的基础研究报告[2,5],但在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本文选择尸体腐败过程中最常见的丝光绿蝇为对象,研究其在8种实验恒温条件下生长发育速度.并取得基础数据,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将家兔处死后,放置于室外让…  相似文献   

14.
隐性冠心病猝死的案例国内报导较少 [1]。现报道一典型案例。 1 案 例   某男, 21岁,工人。某日上午上班时自觉乏力、 体虚、腹痛等,便躺在床上休息,不适未减轻。 随即起身步行回家,准备去看病。约 1小时后被人发现死于距工作地点约 100多米的路旁,尸体呈俯卧位。   据查,该男平素体健,坚持洗凉水澡,少感冒。 抽烟,量不详。家族史不详。   尸检:死后 4天尸检。尸长 173cm,肥胖体型。睑球结膜未见出血点,左面部有广泛性表皮擦伤,沾有泥土。翻转尸体口鼻腔有暗红色液体流出。口唇、指甲青紫。双侧胸腔分别有浅红色液体…  相似文献   

15.
贵阳地区嗜尸蝇类季节分布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死后间隔时间的判断 ,尤其是对晚期尸体的死后间隔时间的判断 ,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虽借助蝇类的生活史解决法医学有关问题己有着悠久的历史[1,2 ] ,但现有的资料已满足不了现代法医工作的需要。如嗜尸蝇类有多少种、季节分布情况、区域分布情况等资料 ,都有待于研究。只有在查清各种区域中的嗜尸蝇种和虫态变化 (即卵→蛆→蛹→羽化 )规律后 ,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不同的季节分布和虫态变化周期为法医学推断死后间隔时间。为此 ,对贵阳龙洞堡地区嗜尸蝇类季节分布进行实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场地实验场地位于贵阳龙洞…  相似文献   

16.
呼和浩特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Cai JF  Tao T  Dong JG 《法医学杂志》2004,20(3):133-135
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常见嗜尸性苍蝇种类及其出现规律。方法观察法研究7~10月份兔尸上嗜尸性苍蝇种类变化。结果该地区兔尸上出现的双翅目嗜尸性苍蝇3科8属10种,主要有蝇科的家蝇、舍蝇、开普黑蝇、刺足齿股蝇、厩腐蝇;丽蝇科的丝光绿蝇、大头金蝇、铜绿蝇;麻蝇科的棕尾别麻蝇、肥须亚麻蝇。上述蝇类在尸体上出现时间及部位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结论研究结果有望成为法医在呼和浩特地区对尸体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影响尸体腐败的因素比较多,通常受尸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笔者遇到1例生前曾经大剂量的抗菌素治疗后死亡,死后9天后开棺检验时只出现轻微腐败的案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肌中VEGF在死后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及表达的变化规律,评价其对死后诊断机体早期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SP法染色、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VEGF阳性表达面积和强度,并对VEGF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见灶性或成片心肌细胞强阳性表达,部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表达弱阳性,间质表达阴性;在4℃放置,随时间延长,缺血心肌组织VEGF阳性表达有减弱趋势,至10d时缺血心肌组织仍可见VEGF在少许心肌细胞胞浆内呈弱阳性表达。在4℃放置10d以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VEGF阳性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能耐受一定程度自溶及腐败的影响,其免疫组化检测对于判断死后4℃放置10d以内的尸体是否出现过心肌缺血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乡地区夏季嗜尸性昆虫的种类及其群落演替规律。方法观察法研究新乡医学院动物房后偏僻草地上6只大白鼠和5只家兔尸体腐败过程中嗜尸性蝇类的主要物种及其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该地区主要出现嗜尸性蝇类为双翅目3科7种,包括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棕尾别麻蝇、黑尾黑麻蝇、厩腐蝇、元厕蝇,且呈现出演替规律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新乡地区对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6项免疫组化指标的死后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维连接蛋白 (Fn)、纤维蛋白原 (Fg)、补体 (C5 )、肌红蛋白(Mb)、肌动蛋白 (HHF3 5 )、结蛋白 (Dm )等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 ,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Mb、HHF3 5、Dm的缺失面积和Fn、Fg、C5的阳性反应面积 ,并对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心肌组织 4℃放置 1~ 2d ,Dm、HHF3 5、Mb染色均匀 ,未见明显缺失 ;放置 3d以上 ,即可见Dm、HHF3 5、Mb明显缺失 ,且随放置时间延长 ,缺失面积逐步增大。缺血心肌组织随放置时间延长 ,Dm、HHF3 5、Mb的缺失面积逐步增大 ,Fg、C5、Fn阳性反应面积逐渐减少 ;放置 14d以上 ,Fg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1d以上 ,C5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8d ,Fn仍呈阳性反应。正常心肌组织放置不同时间 ,均未见Fg、C5、Fn阳性反应。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阳性反应面积逐步减少。结论 Dm、HHF3 5、Mb的稳定性最差 ,易受死后自溶的影响 ,只适用于新鲜尸体 (死后 1~ 2d) ;Fg次之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7d的尸体 ;C5较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14d的尸体 ;Fn稳定性最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2 8d的尸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