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非《金融情报中心法》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非 2 0 0 1年颁布《金融情报中心法》 ,依此成立了专门协调打击洗钱犯罪的机构“金融情报中心”和“反洗钱咨询委员会” ,并对相关责任人、报告人的责任和监督人的职权、法院的管辖权 ,以及与洗钱犯罪相关的罪名与刑罚等均作了具体规定。这标志南非在打击洗钱犯罪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该法是在国际金融行动小组的指导下制定的 ,比较符合国际反洗钱犯罪的趋势 ,又符合南非打击洗钱犯罪的现实。反洗钱犯罪往往是国际性的 ,牵涉多国法律 ,需要多国的协作。该法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立法 ,加强与南非等国在打击洗钱犯罪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洗钱”一词一直与黑社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犯罪,是指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一种活动和过程。近年来,在我国一种新的洗钱活动日益频繁,即公职人员的“洗钱”,这是洗钱的一个新特点,更是腐败的一个新特点。以研究隐形经济著称的经济学家黄苇町称其为“有中国特色”的洗黑钱方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成为国内外黑势力进行洗钱活动的天堂。曾被列入了世界打击洗钱活动不力国家的“黑名单”。俄猖獗的洗钱活动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普京采取一系列打击洗钱犯罪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俄罗斯反洗钱历程中的成功措施和暴露的问题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4.
全球毒品走私犯罪活动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毒品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宁。进入新世纪,毒品犯罪在全球范围内仍呈上升趋势,禁毒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毒品问题之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吸毒、贩毒能诱发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传播艾滋病,更为严重的是,毒品问题与国际恐怖活动、洗钱、有组织犯罪等跨国犯罪紧密相联,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新型威胁,对人类社会构成极为严峻的挑战。贩毒集团受巨额经济利益驱使,不仅大肆从事毒品走私,而且还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严密的贩毒网络,一些集团甚至组织了自己的非法武装,采用血腥暴力手段与政府抗衡。为此,各国政府和司法机关相继采取政治、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加强对本国境内及跨国毒品走私的打击力度,防止犯罪活动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洗钱最初是由贩毒发展而来,因此它被认为是贩毒的派生物。现代意义上的洗钱就是将赃款通过某种渠道转变成为无形的匿名财产,使赃款以合法的外表置于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洗钱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资金是干净的合法假象。全球范围内的洗钱活动已成为继贩毒、军火走私之后触目惊心的又一国际公害。猖狂的洗钱行为,侵蚀了社会秩序,冲击了金融系统,扭曲了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它不仅违犯法律,冲击影响社会生活道德秩序,而且还冲击社会经济和金融的正常运转,给社会造成深重的毒害。一、洗钱活动的分类洗钱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6.
全球洗钱犯罪活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洗钱问题不仅威胁着一国的金融、经济安全,而且日益演变成为国际恐怖分子筹资活动的手段,构成全球性一大公害。本文拟对全球洗钱问题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洗钱对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它指的是将非法资金转换成合法资金或与合法资金相混合以模糊其来源、本质、归属的活动过程。但是 ,近些年各国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并加大打击力度 ,迫使犯罪分子不得不花更大力气想尽办法掩盖黑钱 ;而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在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会的同时 ,也为洗钱活动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手段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而使得国际洗钱活动也变得愈加隐秘起来。英国社会市场基金会后集体主义研究中心曾专门举行一次研讨会 ,并在此基础上 ,阿兰·琼斯、巴里·里德等共同编辑并于 2 0 0 0年出版了《扼…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洗钱活动猖獗,一度登上国际反洗钱软弱黑名单.由于反洗钱法的出台,特别是俄罗斯联邦刑法典洗钱罪的规定,预防和控制洗钱的效果明显.立法的从无到有所彰显的完善性,刑法的入罪与出罪规制的规范性,司法的疑难与选择认定的政策性,表明俄罗斯洗钱罪的立法愈加严谨.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拉美恐怖主义活动呈弱化趋势。拉美国家政治治理能力的欠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以及拉美一些国家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是拉美恐怖主义产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为更好地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拉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打击毒品和洗钱犯罪的力度;提升自身的反恐能力,在加强军事打击力度的同时,还加快了与反政府武装组织的和谈进程;增进彼此间以及与美国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了反恐行动的跨国合作水平。2D10年以来,拉美地区的恐怖威胁持续下降,已成为全球七大区域中安全水平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总体而言,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目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安全形势比较稳定,恐怖主义活动相对较少。然而长远来看,拉美国家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依法控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渊源于历史悠久的有组织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 ,恐怖分子的主义犯罪手段更为残忍 ,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危害更为深重。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剖析并揭示恐怖犯罪的本质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侦查和防范此类犯罪的对策。笔者认为 :尽管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突 ,但是各主权国家在达成反恐怖共识的基础上 ,协商构建《国际反恐怖公约》等法律框架 ,只要共同遵守当代的国际法律新秩序 ,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是能奏效的。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20.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