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选择,是物权法制定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各国在物权变动模式上存在几种不同的立法主义,其各有利弊.我国是一个民法法制发育较晚,必须进行广泛法律继受的国家,但法治建设必须借助于本土资源,应从实际国情出发,选择最适合我国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定原则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物权法的脊柱,在各国物权体系的构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严格执行物权法定主义势必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风险。台湾"民法"第757条2009年的修订顺势将习惯(法)纳入物权法定之"法"的行列,借以弥补物权法定之不足。该条修订符合台湾地区的现实需要,对我国大陆物权法的理论和实践有三点借鉴意义。一是我国物权法研究应该抛弃"准物权"这一法学概念及其理论;二是我国物权法定之"法"的范围应当不包括习惯法;三是我国采取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四位一体"规范物权的思路应该得到褒扬和坚守。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定与意思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典在国人的企盼和立法机关、学者的长期酝酿下 ,将要“呼之欲出” ,这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其中尤以物权法编因关系社会生活之稳定 ,争议较大而倍受关注。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基本结构原因 ,其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根源和现实需要。意思自治是民法的灵魂和基本理念 ,物权法定原则和意思自治在物权法领域相互交织渗透 ,在冲突中共存 ,在互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4.
按照传统的民法理论,物权是和债权相对应的一种民事权利,财产权的静止状态体现为物权,在运动状态中又表现为债权,物权和债权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财产关系.但是这种对称的关系在当代发生了变化,物权与债权逐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带来物权法与债权法法律界区的模糊化.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应关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正确协调债权法和物权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物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对抗第三人的财产权利。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当前的民事立法应当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物权法。同时,笔者对制定物权法应当采纳的体系,物权法应当注重清晰界定产权、优先权立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定与缓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国民法著述中,物权法定原则均被认为是物权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具有“确保物权法之特性,建立物权法体系”的功能。享有物权法“黄金原则”地位的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却由于其严格的制度刚性,有脱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之嫌,成为学者们争论和关涟的焦点。我国几易其稿的物权法草案,对物权法定原则的界定也似乎在力图摆脱大陆法系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思维路径的束缚。我国《物权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物权法定原则,但关于它的争论并没有平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络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已经对物权法制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它动摇了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使意思自治能够全面在物权法领域得以贯彻.然而关于网络对物权法乃至民法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因此,在我国目前正在准备起草制定物权法和民法典时,深入研究互联网络对物权法和民法的影响,不仅对丰富和发展物权法和民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物权法和民法典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络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已经对物权法制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它动摇了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使意思自治能够全面在物权法领域得以贯彻。然而关于网络对物权法乃至民法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因此,在我国目前正在准备起草制定物权法和民法典时,深入研究互联网络对物权法和民法的影响,不仅对丰富和发展物权法和民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物权法和民法典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民法物权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事立法时至今日尚无正式的成文法典,而只有一部《民法通则》和其他的单行法律、法规,《民法通则》中仅仅是涉及了一些物权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物权体系和统一的法理。这是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的重大的缺陷。因此,制定物权法已成为中国民法法典化较为关键的一步。我国法学理论界的不少学者和实际部门的法律工作者对未来我国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