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性恋,在中国长期以来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仍然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研究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对建构全方位人文关怀型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对校园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学校,应该把校园同性恋问题毫不隐蔽地提出来,改变传统的对校园同性恋群体的避讳、歧视等态度,让大学生真正去理解、关注这个群体,为同性恋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美国冷战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反共产主义和反同性恋为主导,导致许多作家不得不对当时的文化审查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协。而百老汇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他本人同性恋的身份,他的作品更是备受关注。主要通过对比普利策获奖作品之一的《欲望号街车》的先后两个版本,提出他的创作并非一开始便回避同性恋主题,其作品的同性恋化其实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90年代末以来,在酷儿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同性恋从疾病、变态、政治上不正确的性关系转变成非病理化和非罪化的主体间人格关系。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中国同性恋话语在20世纪经历了从包容-抑制-重新包容的演变过程。然而,当前的同性恋叙述存在话语垄断现象,主体自主性的话语、知识和声音被总体化的宏大叙事所压制,这种压制不仅来自异性恋社会,也来自同性恋社区本身。近20年的同性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行为到身份、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区别于经济共同体意义上的家庭,身份认同意义上的"家"是实践性和观念性的结果,是否将父母纳入到"家庭"范畴是个体的主观选择。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探讨了家庭认同的代际差异与变迁趋势。研究认为,个体对父母的家庭认同存在代际和城乡差异,受总体认同观念,以及居住安排等实践性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家庭观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显现出"双系化"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首次将"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赋予其规范性地位,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代际抚养合作。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在构建家庭关系的过程中刻意消解了传统文化中"家"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意义,突出"人格化"的行为模式。作为社会概念的"家庭成员"与作为法律概念的"家庭成员"对"帮助抚养"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法律在修订过程中虽然扩大了家庭成员的范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帮助抚养"权利义务关系构建的"人格"基础,在逻辑上与现实中都无法自洽,使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的正当利益诉求被漠视。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观照中国社会家庭现实,重构完整的、彰显身份品格的家庭概念,以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不恰当的行政活动容易形成行政歧视。本文就行政歧视的概念,产生行政歧视的社会、政治、文化根源以及在当代中国行政歧视深受关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7.
刘欢 《学理论》2013,(18):162-163
女性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在家庭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其中寡妇作为众多身份之一,与家庭其他成员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过对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一则档案考量,其地寡妇立嗣、逼寡改嫁、寡妇贞洁观都带有与过去不同之处,带有蒙汉双重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陈光富  王静 《学理论》2015,(5):251-252
基于在校大学生长期或短期目标常出现游离或"流产"的现状,以在校大学生"意义世界"研究为出发点,着重对构建在校大学生的多重身份——本位人、家庭人、社会人进行分析,实证大学生自我身份认识不足、行动意义导向不明为其缺乏动力的重要因素,并就高校教育实施中的实习方式、家庭观教育、社会服务考核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在一点一点地扩大,然而它依然是一个陌生而有着潜在禁忌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专电 有2.4亿多人口的美国是一个由5700多万个家庭组成的社会。近20年来,这一社会最大的变化也许莫过于家庭的变化。经过性解放思潮的冲击和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已发生深刻的变化。那种男的挣钱,女的持家的传统家庭正迅速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乃至同性恋家庭。  相似文献   

12.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发表30年了。虽然时过境迁,但仍为人们热议。跳出文学范畴,通过历史、经济和社会的视角,分析这部小说中所包含的商品经济与社会道德的纠结、爱情与现实的纠结、平凡和超越的纠结以及历史与文学的纠结等,以期揭示这部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路遥当年在小说中的纠结远非历史陈迹,由于路径依赖的惰性,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当年路遥面对的纠结之中,而未来发展必须解决路遥留下了的"历史纠结"。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与个人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经过四次转变,形成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大传统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公民身份理论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政治实践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实现公民身份理论的本土化转换。本文在梳理中国公民身份形成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公民身份本土化的原则和路径选择。其中,尊重文化传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立足中国现实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原则,而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公民抗争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公民社会带动的"中间协调两边模式"则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条适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讨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特性、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思想自由的关系以及政治伦理的现实表现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军刚 《理论导刊》2024,(1):73-79+94
算法权力治理是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平台企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构成了中国算法权力治理主体,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部门监管、行业和企业自律、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的治理格局。囿于算法权力的资本垄断、黑箱运行、技术缺陷等原因,算法权力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功能上的认同弱化风险、监管失灵风险、市场垄断风险、社会极化风险。推进中国算法权力治理,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规范算法权力有序运行,夯实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以算法公开透明纠治“算法黑箱”乱象,推进政府部门监管制度创新、破解资本对算法权力的操控,加强社会公众算法权利保障制度建设、破解算法偏见和算法歧视。  相似文献   

16.
从“框架理论”角度研究德国;家主流媒体—《世界报》、《时代》周报和《明镜》周刊的官方网站上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相关报道的倾向性,发现作为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中的“旁观者”,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起国际争端性事件时,对中国关注颇多,并且对岛屿争端的判断有失公正。而这与德国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失衡心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相对滞后性,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将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通过"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相联结。意识形态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证明,为政治认同的生成提供稳定环境,为政治认同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近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渐变以及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均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化、虚拟网络化、社会思潮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乏力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丽丹 《学理论》2010,(27):21-24
本文基于评价的相关理论探讨评价的社会建构功能。文章以布什的演讲为例,分析政治演说中的评价在建构道德形象、权力身份,建构意识形态与听众/读者的立场,并协调与听众/读者距离的功能,指出评价最终为建构某一社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论就业的歧视与反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代社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社会目标,无论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都是其过上独立生活的先决条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影响人们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何为就业中的歧视呢?它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甚至不是中国的话语。但我们又清楚地知道歧视有很多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的生活有巨大影响,它直接影响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经济状态和政治状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歧视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