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敏 《求索》2015,(1):88-92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原创力和建构性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他借助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这也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秉承德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问题意识,吸收并改造韦伯及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合理性的理论,建构了交往合理性理论,试图以此解释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危机。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哈贝马斯现代社会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认为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倩  李小云 《思想战线》2012,38(5):43-47
社会交往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呈现出未能适应城市社会交往规则的现象特征。通过对失地农民社会交往考量的分析后发现,分类观念下的内倾性交往是失地农民不能适应城市社会交往规则的深层原因,也是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的症结所在。只有打破目前失地农民观念中的分类体系,改变其内倾性交往的状态,促进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融合,才能促成他们向城市居民的流动,真正实现市民化,而这必然是一个由制度、社会结构而起,继而深入到文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渲染和符号传播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恐”成为青年文化的时代语义。它指向了青年交往的生动展演,蕴含丰富而复杂的研究旨趣。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阐释“社恐”如何作为青年交往方式的研究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社恐”青年的生存面向、交往文化及其时代出路。当前,“社恐”青年的社会交往建立在数字媒介和现实世界的日常观照之上,杂糅了恐惧、焦虑、向往等多重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社恐”不仅指涉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交往的个体理解,也表征了他们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交往意愿和生存方式的动态转变促使青年一代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认同,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拓展社交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兼顾自洽与自信的交往能力与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6.
李云峰 《求索》2023,(1):74-81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应有保持必要的"距离"意识,其特殊意义就在于保持"距离交往"有利于排除工作中感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形成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有利于建立健康纯洁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燕  王文广 《人民论坛》2014,(6):158-16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从传统村落来到社区,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均发生改变,为加快失地农民在社会交往中的城市融入,关注失地农民交往行为和交往空间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交往空间记忆角度阐述如何营造归属空间,促进交往氛围,尊重生活方式,注重文化延续,以期帮助失地农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提升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论国家统一前的两岸交往秩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国家与社会二元论的框架下,从外部秩序与内部秩序两个维度,对国家统一前的两岸交往秩序进行了综合考察.在外部秩序方面,检讨了立法与事务性商谈两种方式在建构两岸交往秩序中的成效,分析了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在内部秩序方面,探讨了因双向需求、两岸居民的理性趋避、公权力机关的个案裁量以及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引起的两岸交往自发秩序情形,指出了在两岸官方政治歧见日深、互信严重不足的现状下,自发秩序对稳定两岸民间交往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与青年交往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青年的社会交往随着对外开放和体制的转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80年代中期的启蒙阶段,到90年代出现功利化交往与适度介入交往,再演变到今天青年追求平等、理智、多元的人际交往.改革开放30年青年在交往观念上的巨大变迁,凸显了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开放中逐渐成熟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1.
肖锐 《前沿》2009,(2):47-49
哈贝马斯认为,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形成,要以一种没有强制的、没有病理上歪曲的交往概念为前提。由此出发,一种建立在言语基础上的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实现自我认同的基础和保障。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交往理性,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使得自然、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构成为可能。因此,在主体间性的平台之上,交往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现代自我认同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立平  刘明涛 《传承》2011,(14):54-55
由于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于是哈贝马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异化展开了深入地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交往行动理论。该理论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一思想有利于分析我国目前师生关系存在的异化状态,并对如何重建我国的师生关系,使社会走向和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宗新华  马用浩 《前沿》2013,(15):112-114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转型,我国农村社区成员间的交往逐渐减少了.笔者从农村社区成员间互助需求的弱化、农业劳动时间的缩短、农民生活事务由公共场所向私人场所的转移、农村社区成员与社区外人员交往的增加、农村庭院的封闭化以及农民娱乐活动的个体化等六个方面对农村社区成员间交往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指出了农村社区成员间交往的减少使农村出现了社区成员间社会支持的弱化、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的弱化以及社区成员精神生活的贫乏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文体社团以及重构公共场所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交往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它融贯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各个时期.马克思立足实践,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交往理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维方式的转变、理论基础的填白、本真意义的回归等维度开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导引,建构以交往为生成机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构,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转型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自我实际是真实自我、想象自我和分裂自我的综合体,归根到底是现实社会交往主体行为方式在网络世界的体现。因此,网络"自我"身份不仅是新型网络交往行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对网络行为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负面影响。健康网络"自我"观念的确立是人际健康网络交往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了学生交往中常见的社会交往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表明角色的亲疏关系会影响交换行为,亲密的角色关系会导致利他行为的出现,疏冷的角色关系会导致利己行为乃至冲突行为的存在,但亦会带来互利合作。现实条件下应引导学生进行公平互惠的交换乃至突破角色亲疏关系,发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8.
张利霞 《理论月刊》2006,3(6):17-19
本文分别对马克思“交往”范畴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进行阐述并比较后指出,哈贝马斯关于扬弃交往的异化、建构合理的和健全的社会关系的种种设想偏离了马克思的原意,其“理想语言环境”的构想也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但尽管如此,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还是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仲祖文 《今日浙江》2007,(16):21-2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这一要求社会交往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正常的、适度的社会交往,有利于调节情绪、放松身心,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益处.  相似文献   

20.
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思想战线》2007,(4):40-47
在新全球化语境中,全球治理追求"善治",使全球正义问题凸显,成为政治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新全球化时代成为全球正义发生的历史地平线;而交往实践观成为科学解读全球正义问题的政治哲学视域。全球正义是一种在全球化公共交往平台上的公正秩序,它既是社会交往结构的规范原则之一,也是建立在自由的多元主体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公正规则,更是交往实践中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正义既要反映客观的交往结构规律性的状况,获得合理性;又要获得主体际共同价值取向的支持和认同,使之合法化。没有合理的合法性或没有合法的合理性,都不可能是正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