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孔子说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种敬畏;唐太宗李世民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是一种敬畏;毛主席讲“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也是一种敬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2.
读书学习贵在认知。妇联干部素质的提高,不外乎读书和实践两条途径,而读书学习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选择了读书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然而只有真正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需要、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保安》2013,(20):70-70
职场上说到的“人情”,往往含有最基本的两层意思。一种源于亲缘,另一种源于同感。亲缘之人情,主要指人际关系,强调“熟人”,因此有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其看作一种“私情”;同感之人情主要指同事、上下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体谅,强调人性化处事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胜利 《前沿》2013,(16):127-129
方言借用属语内借用,翻译时经常使用。其中,又以“方言对译”最为普遍。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翻译中的方言借用,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宏观上,“不似之似”,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微观上,“通俗的口语,清淡的方言”,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略。  相似文献   

5.
历来研陶者均认为,陶渊明对檀道济所馈之粱肉“麾而去之”,是因其不吃“嗟来之食”。然道济之馈粱肉本质上绝不同于黔敖之施舍,而是赠予。事实是檀道济赠物的特殊情境引发了他的自卑情绪,于是道济的平常之言使他觉着自己陷入了一种“鱼和熊掌”似的困境,接受道济的馈赠变成了一种侮辱。因这种情绪化的认识,所以毫不客气地对檀道济的馈赠“麾而去之”。  相似文献   

6.
单世联 《同舟共进》2014,(10):31-38
趋新是现代中国的主要标志。“日新月异”固是夸张,但家事、国家、天下事,确实处于剧烈变化之中。从晚清到当代,观念更新因被赋予了正面价值而成为一种责任和压力,以至梁启超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但与时俱进只是一个方面、一种类型,也还有另一种情况,这就是从“中体西用”开始的种种保守之论,  相似文献   

7.
庐山行     
假如说庐山之巅含鄱口的吞江之势、三叠泉的千尺飞瀑、牯岭的桂子飘香、花径的乱云飞渡飘逸着一种神奇的俊秀之美.让踏访者的脚步流连忘返的话;那么,庐山脚下石门涧的开山之境、东林寺的梵音香烟、周子墓的濂溪青莲、白鹿洞的活水源头则呈现出一种高妙的文化之象,令拜谒者的灵魂一次次受到文化洗礼。  相似文献   

8.
王忠阁 《求索》2008,(9):168-170
明朝建立之后,为革元末施法不明之弊端,除文人浮华淫巧之陋习,大兴尚用实学之风,改革科举,尊重儒学,倡导礼教,申明教化,尚敦笃、抑浮华,使明初学风为之大变。这一实学风气,影响到文学,则是崇实尚用、温文尔雅、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气的出现,从而使明初文学充斥着一种理学风味和台阁气息。  相似文献   

9.
黄沙古渡     
黄沙漠漠,水浪滚滚。置身于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黄河渡口之黄沙古渡,虽不闻“嘿呦呦!嘿呦!”那古老、粗犷、雄浑的号子,虽不见那把粗绳勒腰的纤夫坚忍之背影,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信念的力量,感受到生命底纹里的沉重色调,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悲怆。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国策到引起全党全国普遍对精神文明理论的重视和研究,已经历了21个年头。它的发展之快,实践面之广是空前的。但把它作为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来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精神文明理论简单化,贫薄化、形式化,并有试图将它制成相关社会科学仿制品的苗头。二是把精神文明理论当作一把回答所有具体问题的万能钥匙,试图建立一种包罗万象、包治百病的科学之科学的精神文明学。这两种倾向,在我们构建精神文明学时都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0,(9):49-50
近年以来,山东省胶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五化”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以“洁净之风、德孝之风、互助之风、学习之风、和美之风”为主要内容的“五种新风”推树活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与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先哲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说明,良好的官德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领导干部成功施政至关重要。而修官德,则须常怀律己之心。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北京观察》2012,(8):40-43
抬起头是一种境界,低下头是一种信念。与万建中交流的过程中,相信任何人都能轻易地感受到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感受到他的谦谦君子之风。  相似文献   

14.
人权与法治     
“法治”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从主体看,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或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之分。从治国依据看,是依法而治还是依个人意志而治之别,从治理社会的方式看,是把法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手段,还是把法看成主要是制约国家的工具。其次法治意味着人民必须守法,政府更必须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有效防范国家公共权力的专横和滥用。第三,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状态。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侯立兵 《求索》2007,(10):168-170
蝉意象在汉魏六朝赋中较为常见,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之叹、高洁之质和长生之梦。究其文化成因,则主要与崇蝉的传统习俗、文人的伤感气质和老庄的哲理之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戴激涛 《人大研究》2011,(12):10-13
一、有形无实:人大预算监督的“阿喀琉斯之踵"?作为“一种以货币价值来表达周密之施政计划与财务计划”,预算“在一定期间内,将政府所需之施政措施,作周详而缜密之规划,从而配合合理适度之成本费用,通过立法程序,使具法律效力,以提供人民最佳服务,谋取国家社会最高福祉”u,。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政府预算监督的权力应当为人民所掌握,人民应有权亲自或选出代表参与预算的审议和  相似文献   

17.
混沌理论的哲学启示与理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新 《求索》2007,(5):138-141
本文通过对混沌理论哲学意义的探索,试图为海德格尔的“在世之在”以及解释学循环提供一种存在论说明,并提示一种从科学自身源泉出发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18.
当又一个春天来临时,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石垭村的春忙图中,村民们时常有一种感激之情涌上心头,这感激之情指向县政协副主席、共产党员谭文森,一个他们常念叨的人。  相似文献   

19.
登高是一种享受。 若居住在平屋或楼房的底层,一旦登上楼房之顶,将会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而心胸随之也将豁然开朗,处于这样一种弥望空灵,云天空朦一色的环境之中,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至于登塔、登山,随着高度的递增,感受也会有所不同,笔者曾登上过杭州六和塔、武汉黄鹤楼和西安乾陵,在这样高的地方眺望,面对滔滔大江、巍巍青山和锦绣大地,无不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江山多娇,天地永恒。“顶天立地”的我,不仅感受到天地万物的雄伟壮丽,博大精深,而且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喜悦。 登高是一种付出。 李…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4,(12):84-85
放眼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频繁、利益摩擦的增多,兄弟阋墙、夫妻反目、邻里交恶、同伴误会、琐事争执的现象比比皆是,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颗豁达之心、有没有一种豁达之念、有没有一丝豁达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