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什么?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都进行了各自的研究和探索,直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时期,对人的认识才达到一定的高度。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实现了人学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关注民生,解决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学者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许多人对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提出疑义。本文认为,马克思以社会关系界定人的本质是以马克思定位于社会关系探讨人的本质为理论背景的,定位于社会关系在于深化实践范畴。三维立体的社会关系通过三维立体的实践规定三维立体的人。  相似文献   

4.
文明观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把实践作为理解文明的真正基础,把建立一种合乎人性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理解"新"文明实质内涵的关键钥匙,把人的解放作为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关怀。这三者构成马克思文明观的三个基本维度。马克思文明观对统筹推进我国五大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五大文明建设应彰显实践的重要作用,凸显新型和谐的社会关系,其价值应体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作抽象孤立理解的缺陷,充分显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立足于现实的人,以人的感性实践为逻辑起点,使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成为人的本质之形式规定,并强调人的需要是驱使人的本质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历史性的维度上人是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统一,在理想性的维度上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动态统一,在现实性的维度上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实践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关键。马克思通过对前人实践观的分析、扬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将实践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阐述。本文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主要内容和当代意义来论述马克思实践观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分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人的生成为视角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可以发现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的本质的生成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是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质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看,他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将国家视为实现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的共同体(Gemeinwesen)。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将国家规定为虚幻的共同体(illusorische Gemeinschaft)。用词的变化反映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变化。对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关系的发现,使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实现了由逻辑到历史的转变,从而导致他的国家观变革。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走出人本历史观的思想境地,开始进入科学历史观的大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所认为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上的错误与原因,并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阐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9)
生存论是哲学的重要维度。马克思的哲学生存论是一种实践生存论,它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通过"感性对象性"这一范畴,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人是具有实践本性的特殊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得到最终解决。研究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韩晓倩 《学理论》2013,(22):47-48
社会存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奠基石,它的首次提出是在《共产党宣言》当中,后来又在马克思的各种重要的理论论著中出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理论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剖析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并且指出了社会形态发展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的学说,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复杂系统.“完整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是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完整的人”也只能在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中被塑造.实现“完整的人”,既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落脚点,也是马克思倡导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理论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努力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以逐步实现马克思确立的“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刘超 《理论视野》2024,(2):17-22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核心论题之一。在超越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法哲学的“应然性”转向“现实性”、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直观性”转向“实践性”后,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社会本位观,澄清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动力、前提与落脚点,对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2)
生态哲学是由生态观、和谐观以及自然辩证法结合而成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科学性、实践性特点。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人主体性,人是实践的第一主体。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是我们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孔扬 《理论探索》2012,(2):34-38
"资本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把资本理解为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世界观,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考察《资本论》对古典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批判、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思想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存在论基础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把资本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经济学方法,只能是奠基于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自我意识到强调社会特质,再到强调自由自觉的劳动,直到最终强调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物质生产劳动的思想发展过程.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不仅以物质生产劳动将人与动物相区别,而且也以现实社会关系规定了人的现实存在.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应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9.
罗子俊 《理论导刊》2006,1(10):43-4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剖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角度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发展作了探讨。同时,马克思通过交往实践观的确立,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之谜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20.
1843~1844年间是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的革命观,实现了政治革命观向社会革命观的初步转变.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明确了市民社会在社会批判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对“政治革命”限度的揭示是其社会革命观生成的中介,阐明了政治解放只是形式的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析了超越政治解放的历史主体、主体所承载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革命道路,并通过辨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整体上对社会革命的合理性做了进一步论证,标志着马克思社会革命观的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