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文化具有可比性。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必须反对"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被全球化所淘汰,才可能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2.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贵州省教育特色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文化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价值认识有失偏颇,使后续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探讨价值与民族文化价值,分析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价值认识局限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建立沟通对话机制,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使民族文化在学校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贵州民族教育质量提升需着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贵州民族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结构、技术、制度三条路径实施,以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民族教育质量为目的,完善民族教育体系结构;以"丰富民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为中心",变革民族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民族教师的培养方式;以"‘双百工程’和‘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为重点,不断创新民族教育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主的公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文化价值,以《著作权法》为主的私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经济价值,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贵州省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积极利用著作权法的制度优势保障本民族地区民间文学艺术的科学传承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海广 《理论月刊》2010,(8):183-185
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民族高校专业美术教育强化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自身办学宗旨和办学优势。重视学科研究和教学成果转化、分层次有机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等是实施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步骤。探索适合民族高校民族民间美术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范式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加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及法律保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术麟 《前沿》2004,(4):155-159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纽带 ;依法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自身特征要求其必须纳入法律来保护。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无形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加快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云南教育近代化的努力是在清末边疆危机背景下发轫的,而沿边地区民族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则滞后于靠内地区,直至民国时期才得到一定发展.以往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云南教育近代化的评介、近代云南教育与社会变迁等领域.我们认为,沿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边防事业巩固、国家认同强化等问题关系密切. 一、晚清边疆危机下云南教育近代化的努力 清末民族危机背景下,爱国人士把学习日本和欧美的教育制度作为民族救亡的途径之一,主张建立新型学校,吸取新知识文化.于是,与"义塾"、"私塾"迥然不同的新学校纷纷在各地建立起来.辛亥革命后,各类学校发展愈加迅猛,逐步建立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不断创造的经济、文化价值,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突出,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原生态的传承方式已被完全割裂,而新的传习方式又未真正建立起来,民间市场存在大量相关的人才缺口。采集了教育管理部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企业市场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全面阐述了在职业教育中传承发展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发展需要政府支持与学校探索开发共同努力,民族要发展,教育与美育起到关键作用,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探索,是在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基础上,使艺术教育自然而然地开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民族艺术能力和艺术境界的美育目的。这样的探索,减少了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经济负担,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面对民族地区滞后的教学条件,容易被学校接受并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真正地把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0.
昭通地区是一个有47万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杂散地区。区内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寒边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为此,省民委、昭通地委、行署对民族贫困地区十分关心、重视,从1989年起,省民委采取以项目带经费的形式对昭通进行扶持帮助,随后,专门设立了“昭通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基金会”,与省的经费配套使用,重点帮助贫困民族山区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年的实践证明,省、地民族经费在贫困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步伐,缩短发展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一自1989年至今的10年中,由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