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02年陕西省延安市发生的夫妻在家看黄碟案促使我们反省警察实力强制调查问题。实力强制调查是指行政机关在遭遇被调查人抵抗时,允许使用实力强行进入有关场所,或者强行对被调查人人身及财产进行调查。警察实力强制调查应加强司法监督,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正当程序原则、比例原则,其法律规制的方法有法律的明确规定、程序的严格执行、检查令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对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行为的处理侧重于内部调查,这种处理方式具有严重的弊端,如处理不当易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等.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此种行为的司法审查是必要的.同时,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之下,依照相关的司法审查标准和原则,对警察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的这种措施进行司法审查,也有其现实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对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行为的处理侧重于内部调查,这种处理方式具有严重的弊端,如处理不当易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等。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此种行为的司法审查是必要的。同时,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之下,依照相关的司法审查标准和原则,对警察执行职务中使用武器的这种措施进行司法审查,也有其现实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4.
警察行使盘查权直接牵涉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住宅权等公民基本权利。依循法治原则,我国当前盘查权的行使存在着制度缺失和行为失范两个方面的问题。盘查权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必须克服两个难点:一是行政强制与刑事侦查行为的界分,二是行使盘查权核心法律要件"合理怀疑"的相对确定化。改进和完善警察行使盘查权的路径在于:立法的精细化;告知理由、听取意见、搜查令、检察监督等程序规制的具体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杨峥嵘 《湖湘论坛》2006,19(5):77-78
法律的强制执行是法律效力的保障,也是国家强制力的最终体现。创设独立法律强制执行机构,实行司法裁判与法律强制执行的分离是我国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是充分有效地实施法律强制执行权重要的组织和工作保证。对笔者创设了基本方案和工作内容的设想,为我国法治过程中,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常状态下的人权保障状况更体现法治国家的成熟程度。基于其紧急性、强制性、单方性和高裁量性等特征,非常状态下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对行政相对人人权的克减是客观存在而且经常出现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人权克减应当符合法治原则、比例原则和权利救济原则。因此,有必要从立法上确定行政紧急强制中人权克减的可操作性标准,以完善我国非常状态下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观点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中国行政法学罕见的原创性概念,但也一直被批评为不利于应急法治。这是对该原则的误解。其内涵是:为应对紧急事件,基于公共利益的必要,应在事前制定法律规范,突破日常法律授予行政机关应急权力,促进有效应急,但仍须尽量持守法治价值,避免无限授权。行政应急性原则具有法律原则的特征,亦符合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标准,能为完善事前应急立法的程序、内容和效力以及应急行为事后审查的渠道和逻辑提供规范性指引。这一由中国学者首倡的概念,理应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指导下一阶段的应急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侵犯警察执法权益尤其是暴力袭警案事件频发,不仅直接危害警察的人格权、健康权乃至生命权,而且事关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和尊严。为了建构警察执法权威,政法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积极应对,在法律规章完善、警察执法规范建设、及时打击暴力袭警等方面主动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基于警察执法权威是警察执法的外在强制和公众内心认同的统一,建构警察执法权威的制度需要注重与法治社会建设衔接,加强公众对法治的认同和公安机关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汤三红 《公安研究》2014,(11):35-40
《人民警察法》首次从法律层面设定了警察盘查制度。从当下盘查实践来看,我国警察盘查制度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为更加有效地规范、控制警察盘查权,完善警察盘查制度,我国应当尽快修订《人民警察法》,在此基础上适时启动《盘查法》的制定,并努力从盘查权的法律性质、行使盘查权的基本原则、盘查权的启动标准、盘查的范围与深度、盘查的时限、启动继续盘问的证据条件、继续盘问的程序、盘查的司法监督与救济等环节完善我国的警察盘查制度。  相似文献   

10.
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权作为警察权中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行政管理权,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在行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滥用、乱用和私用行政自由裁量权。对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对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主要可以采取立法控制、司法控制和行政控制等。  相似文献   

11.
健全公共应急法制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各种对策中,建立公共应急法制是行政、经济等手段得以顺利和有效实施的重要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健全.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我国需健全公共应急法制,为切实提高政府及各阶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处理能力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描述了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与现状,针对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应急联动的概念,并对以应急警务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与指挥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Earthquake response shows maturity of relief system After a 7.0-magnitude earthquake struck in Lushan County in Ya’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on April 20,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的发生现场是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现场,同时也是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汇集地。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政府部门之一,公安机关如何在现场对媒体记者进行有效的新闻管理,对于突发事件最终的处置结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轰动全国的"重庆周克华案",对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现场的新闻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危机管理与危机警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或基本价值规范的突发性紧急事态。在这种事态中,决策集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决策。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依法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种特殊状态的公共安全管理活动。危机警务则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正确运用警察力量、发挥警察治安职能的活动,包括依法确定警察部门参与危机管理的职责、任务和权限,明确警察部门在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和实施警察部门参与危机管理的战略原则及战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自杀危机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公开场合的自杀,指自杀者选择在地点僻静、人员稀少的非公开场所进行的自杀行为;二是公开自杀,指那些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在公共设施或其他公开场合实施自杀的行为。一般而言,公开自杀事件造成的社会负面效应和危害性可能更大。有的公开自杀行为甚至演变为重大危机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种需要由公安机关处置的自杀事件界定为自杀危机事件。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社会矛盾加剧,自杀危机事件有大幅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使我国政府以及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应根据自杀危机事件的类型、特点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17.
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是公安机关领导在应急警务指挥过程中,对应急警务活动所持有的总的看法;是公安领导者关于应急警务指挥活动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决定着公安领导者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公安领导者在应急警务指挥中的理想、信念、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观是应急警务指挥的核心价值观;人民利益至上的理想追求是应急警务指挥的本质要求;公正公开理性的执法理念是应急警务指挥的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地震中的抢险救灾对警察而言,不仅是道义上的责任,更是法律上的义务。《人民警察法》要求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活动。警察参与抗震救灾等活动不仅仅是我国法律的规定,很多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要求。抗震救灾中的直接警察临战主体,除了灾区地方警察外,主要是武警部队和一些特殊警种。地方警察在抗震救灾中的间接警务临战处置行为包括对趁火打劫行为的处置、对诈骗行为的处置和对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处置。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临战处置的战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难以处置,不仅在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杂、涉及广、人数众、局面乱,还在于指导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意见和规定或过于抽象,或过于笼统,缺少适应性和操作性,跟不上治安形势的发展。尽管在群体性事件的临战处置中,警察的职责任务、警力调动、处置措施都有相应的规定,但目前从警察临战战术的层面进一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程序和方法,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仍是公安理论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